《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一)研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三段,学生对照注释,合作交流疏通第三段。

  2.在这一段中直接表明作者的“生死观”的是哪一句?你怎样理解这种人生观?

  明确: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在王羲之看来,这种观点是虚伪可笑的,这是对当时士大夫的批判。人生不是虚幻的,时光短暂,令人悲痛,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也没有通达彻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

  3.怎样理解“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这句话中的“悲”?

  明确:这个“悲”就是上文“痛”的延续和深化。作为“今人”的王羲之认为把生死等同为一是荒谬的,并早已在上一段中表达了人生短暂的“痛”,而王羲之的观点和昔人“若合一契”,更是验证了古今对生命体验的一致,并由此推测,虽然“世殊事异”,但“其致一也”,后人也应当如此,今人、昔人、后人,千古同悲,由上文个体生命感受上升到群体生命的感受,进一步扩大了“痛”的内涵,因此说它是“痛”的延续和深化。

  4.小结:第三段深化了人生之“痛”的内涵;明确的展现了作者的人生观,表现了王羲之对于对抗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虽然对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没有作正面的回答,但通过“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希望能激发后人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含蓄表现恶劣作者要抓住现在、珍惜生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