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剧本创作研究论文(2)

时间:2021-08-31

2.剧本创作对微电影发展的作用

  悉德·菲尔德说:“一个电影导演可能用一部很好的剧本拍出一部很糟糕的影片,但他绝对不可能用一部很糟糕的剧本拍出一部很好的影片。”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也曾深刻地指出“剧本是打造影视精品的基础。对影视作品来说,剧本是源头、是根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都首先来自剧本的创意设计,必须高度重视剧本创作,为二度创作打下坚实基础。”一部微电影固然是由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等诸多工种共同合作完成的。但是,应当看到微电影剧本的创作活动,是作品创作过程中“第一人”完成的“第一环节”。作为“第一人”的编剧是第一个接触生活素材的人,是他最先从生活中获得冲动、启示、灵感和思想;是他对素材去粗取精加工提炼,在确定片子特定题材的基础上,形成与主题相对应的内容与风格,而后构思出人物、情节,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故事格局。理性分析和大量实践运用都充分证明,没有好的剧本垫底就没有好的影视作品。也曾有人错误的认为微电影时长短、镜头少、故事线索单一,剧本创作的份量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实则不然,深入分析使我们看到,正是由于微电影的上述特征,使它对剧本创作中剧情节奏、冲突设置、人物个性、景别选择、镜头运用等诸多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剧本对作品的整体呈现依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 微电影剧本创作发展进程与形态变化

1.微电影剧本创作发展进程

  微剧本创作的演化总是浸透在微电影井喷式发展过程中的,深入了解微剧本需要从分析微电影孕育过程开始。

  2005 年是微电影初具雏形的一年。现代主义电影文化的消解,后现代电影艺术淡化文艺原创性情绪的顽强表达,使微电影一开始就力求转为戏仿、拼贴,以创造机会吸引眼球,形成对原始文本的新意。胡戈创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利用《无极》的视频素材对原作进行了颠覆和解构。由于这部作品直接“借用”了电影《无极》的画面,缺少影片拍摄环节,没有独立完成整个视频的创作。因此,它与真正原创的“微电影”尚有一定距离。但是,这种网络短片形式极大地激发了草根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中国队勇闯世界杯》等“恶搞”风格的视频短片流行开来。时间不长,网友们已经不能满足对现成电影的改编,“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终于成为广大网民的共识,从扛摄像机的专业人士到民间电影爱好者,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不余遗力的用“帧”表达情绪、撰写故事,大批原创网络视频短剧开始盛行。分析微电影的启蒙过程使我们看到,微电影的呼之欲出源于受众对视频短片的需求,但初始阶段的创作与表演却还是盲目的、粗浅的,甚至是原来电影创作的简单化处理。

  随着体验经济和眼球经济不断被大众接受,商家在推广产品时则更加注重视频影像的创意性。此时,草根精神的创造力和商家的推介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微电影”借助广告需求被不断放大,概念也逐渐清晰起来。2010 年底,中影集团策划的“11 度青春系列”之《老男孩》一夜走红之后,这种具有“三微”特征的视频短剧再度掀起高潮。商家也逐渐发现这种表现形式有受众广、传播快、投入少的优势。凯迪莱克公司随即在2010 年底、2011 年初率先推出了两部商业植入性微电影《一触即发》和《66 号公路》视频大片引起轰动,“微电影”这个的概念也由此得到广泛认可。2011 年微电影的发展呈现一片繁荣。随着网络受众的年轻化,创作围绕青年人的情感状态、生活体验而展开,“青春系列”继《老男孩》之后又推出了《赢家》、《父亲》两部力作;校园情感剧《青春期》也紧跟其后。与此同时,众多明星也开始加入微电影创作,徐峥的《一部佳作的诞生》、姜文的《看球记》、彭浩翔的《四夜奇谭》,以及由姚明参演的《2012 新春群星大联欢》等也给微电影创作注入了活力。微电影需求的迅速膨胀也促进了微电影类型和创作群体的多元化。在类型上,除了网友自发创作的幽默搞笑、时尚潮流类微剧和企业定制式商业植入型微剧外,又出现了《爱与梦同行》、《愿望》等公益类和城市类微电影作品。在创作群体上,也由个人或小群体创作逐步拓展为视频网站与媒体公司、企业与专业团队共同创作等多种合作形式。微电影发展的井喷状态虽然来得突然,但也在预期之中。这一阶段的微剧创作虽然还存在着理论积累不够、人才匮乏、拍摄经验不足等诸多问题;存在着作品粗制滥造,急于出片占领市场的消极商业利益导向,以及创作者急于出新的不良心态。

  但也不能一叶障目,广大创作者围绕微电影剧本创作所作出的艰苦努力与实践探索无疑是主流。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开拓性的,必将对微剧创作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当承认,微剧创作还处在初步实践的阶段,虽然表现的热度很高,但仍然不够成熟。到 2011 年底,社会各界对微电影的关注不再仅仅停留在创作群体和创作类型上,而是把重点更多的放在微电影的创作题材、内容以及创作人才的培养上。2011 年新浪为别克定制的“向前的理由@别克”微剧本大赛;起点和“芭乐”共同主办的“我要写剧本――新媒体影视剧剧本征集大赛”;以及 2011 年 12 月 17 日召开的中国首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大赛都设立了微剧本创作最佳编剧奖,对提升微剧本创作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012 年,华影盛视更是启动了“品牌定制微任务系统”商业模式,联合国内 20家知名企业共同设置了总规模超过 1000万元的微电影基金来鼓励微电影剧本创作,并通过比赛来筛选有潜质的编剧做系统定向培养。由此来看,这一阶段的创作活动逐步回归理性,人们从创作初期的燥动和创作数量大、质量低的现实中逐步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因而,以提高微电影创作质量为目的,追求精品、探寻规律、培养人才、寻求团队商业运行模式已经成为微电影创新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