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实录(14)

时间:2021-08-31

  生:是不是,怀民也有心事,也睡不着觉啊?

  生:这是不是我们说的“志同道合”或者叫“同病相怜”?

  师:大家真聪明,苏轼啊与怀民的确有相同的遭遇,请看——

  PPT 苏轼: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因“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讥谤。)被逮入狱。十二月释放,次年二月初抵贬地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但也只是挂名而已。苏轼是被地方官吏严管的犯官,几近流放。这时的苏轼处境艰难。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

  师:作者苏轼和张怀民当时都被贬黄州,从相识到相知,可以算是志同道合的人。

  生:看来,他俩确是心境相同,心有灵犀啊。

  师:都是被贬之人,都是未眠之人,一个“亦”字的确可看出他俩是心境相同之人。

  生:我还可以从“相与”中,想到他俩关系非同一般。

  师:“相与”什么意思?(一同,一起),请大家发挥想象,他们当时在庭中是怎么走的?手的摆放如何?步行的姿态又是如何?

  生:苏轼的手一定是搭在怀民的肩上,两人边走边说边笑边感叹边……反正很自在的。(大家笑)

  师:你认为他俩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想他们肯定各自诉说自己曾经的往事和现在被贬的心情。

  师:既然谈论被贬之事又怎么能边笑呢?

  生:(思考一会儿)也许是相互自我宽慰吧。

  师:是啊,难得现在的清闲啊。

  生:老师,那“相与步于中庭”的“步”就不是匆匆前行,而该是随心所欲,悠闲漫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