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丑石》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五、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我先提问孙悟空是怎么出身的,基本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它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然后随便又点一下《红楼梦》关于贾宝玉出身的传说,据说他的的前世是女娲补天剩下来的一块石头。由这两个问题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也拓展一下他们的知识面。

  2.朗读,整体感知。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我们学生比较薄弱的一点,这篇文章的语言质朴无华,毫无夸饰,但很有表现力,应通过朗读去好好体会;为了取得更好的朗读效果,在读之前我先与学生共同疏通了课文中的生字词,排除阅读障碍,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整篇文章。

  3.重难点讨论分析

  诵读一遍过后,学生们基本上对这篇文章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在次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便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更深入地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线索及感情脉络。

  (1)、丑石之“丑”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丑石”之“丑”的相关语句,再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这些语句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出发去刻画“丑石”之“丑”的;由此得出结论课文一开始是从两个角度出发刻画丑石之“丑”:

  从外观上直接描写它的“丑”:它的颜色“黑黝黝的”,“牛似的模样”;

  从实用的角度间接写它的“丑”:它“极不规则,没棱角,也没平面”,盖房子、垒山墙,甚至铺台阶都不行。而且它的质地,作磨嫌太细,刻字雕花嫌太粗,即使用来浣纱捶布也嫌它不够光滑。

  那么丑石是否真的是一无是处呢?课文接着又讲了两点小用处,于是我又问学生——

  (2)、课文所讲的丑石有两个用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前半问课文里说得比较明确,学生应该能较快找到相关信息:

  一是石上有个坑凹,雨天盛水后,鸡儿可以去喝饮;二是到了十五之夜,可以爬上去赏满月。

  后半问学生开始并不容易理解,经过一番引导后基本能达成这样的认识,——再次间接描写丑石之“丑”,两点用处都是微不足道的,且第二点用处“爬上去赏月”,结果是摔下来磕破膝盖。归根结底,丑石确实无用。

  到此课文来了一个小结,我让学生到出那个小结句子——

  “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以上几个段落作者都是在竭力刻画丑石之丑,其感情变化的轨迹是由“遗憾”至“讨厌、咒骂、嫌弃”,步步下滑。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蓄势,以更好地褒扬丑石的内在美。文章自此来了一个转折——下面几段是在叙述丑石的本来面目,也可以说是丑石之美。同样,我设计了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发现相关信息——

  (3)、丑石之美又体现在哪里?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①“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

  ②“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给了人们“光明、向往、憧憬”

  ③“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思考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发现信息的能力,学生基本上都明白了这篇文章前后部分有一个转折,作者对丑石的感情也有一个大的变化,在这点认识上我又让学生回答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他们都知道这叫做“先抑后扬”。

  (4)、探讨“先抑后扬”的手法

  作者本意是要赞扬“丑石”,但他并不急着赞扬,而是首先极写丑石的“丑”,写它无一用处,人们是如何的讨厌它,然后笔锋一转,说它原是一块非同凡响的陨石,进而盛赞它的美妙和伟大之处。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提问了几个学生的看法,经过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既吸引人,又能取得强烈的效果。

  分析了文章的思路与写法特点后,最后我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