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古炉》主要内容(2)

时间:2021-08-31

  创作出于历史使命感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有一种 “历史使命感”。尽管那时贾平凹刚刚上初中二年级,人家刷大字报,他给人家拿个笤帚提个浆糊,辩论还没份,但作为一个“观察者”,对整个事情的过程却“从头到尾都了解”。他说写这类题材他有天然的优势,年龄比他大的人,写“文革”但基本上流于程式化的怨恨、批判,年龄小的人,又不太了解。“所以觉得再不写,就没人写了。中国的这一段历史,以后人写就没有感情这些东西了。不管写的好赖嘛,总得有个人把这写出来”。作家内心存着这样的使命感,在一次回村经历的促动下,最终写成了这部作品。

  古炉暗喻中国

  《古炉》讲述的是一个烧制瓷器的叫古炉的村子,偏僻却又山水清明,村人擅长技工,却又极度贫穷。在“文革”中,他们使强用恨,争吵不休。

  将新书起名为《古炉》,贾平凹自有其深意。“在我的意思里,古炉就是中国的内涵在里头。中国这个英语词,以前在外国人眼里叫做瓷,与其说写这个古炉的村子,实际上想的是中国的事情,写中国的事情,因为瓷暗示的就是中国。而且把那个山叫做中山,也都是从中国这个角度整体出发进行思考的。写的是古炉,其实眼光想的都是整个中国的情况,写“文化革命”这一段,实际写中国人的生活状态。”

  书中人物有母亲影子

  2010年8月17日,贾平凹在媒体上首度发表悼念母亲的文字,距离贾母去世三年,这位文坛大家以最平实的语言在文章中回忆起了有关母亲的点滴。

  在本书中,作者则以母亲为原型塑造了小说人物蚕婆。在贾平凹的笔下,蚕婆是个饱经世故的老妇,谁也不知道她活多大年龄,“蚕婆,我当时按照我母亲的很多东西来写这个人物,心眼好得很,平时啥都不管,只管这个娃(狗尿苔)。在生存经验上她肯定是有的,平时她啥事都不管,应酬批判,其实她人很善良”。

【知识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