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贾平凹《秦腔》(3)

时间:2021-08-31

  三、 土地与农民的生存探索

  农村,农民和土地当然是不可分割的对象。土地对农民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历朝历代只有处理好土地问题,乡村中国才有太平光景。众多农民守在农村守着土地,他们勤恳耕种,土地也不亏待他们,让他们丰衣足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和进入,农民不仅仅只满足吃饱饭,他们要消费要花钱,所以一系列的问题随之出现。

  农村里出现了无数个张八家的没钱交学费的孩子;出现类似狗剩的贫苦人,因在林坡上种菜被罚款想不开喝农药,而农药还是赊来的,没有棺材就把他家的柜子锯了腿替代;甚至一辈子热爱土地依恋土地的夏天义也过得并不如意,四个孩子为赡养父母吵架闹得不可开交,仅仅是缺乏孝心吗?这诸多的矛盾都是因为缺钱啊。

  土地和农民的本质关系,一直是困扰贾平凹的一个问题。他曾在《土门》中表达了对农民在城市的进逼下逐渐失去生存家园的忧患感,《秦腔》则更多写出农民自身的恋土、守土意识,并借助夏天义与夏君亭之间的矛盾冲突,真实反映了新旧两代农民对待土地和农村劳作生存方式的不同态度。

  《秦腔》中,在夏天义的帐里,“二千元得管电费,生活必需品,子女上学费用,红白事人情往来花销,还不敢有个病病灾灾!这样算还是逢着风调雨顺的年景,今年以来,一切收入都在下滑,而上边提留摊派,如村干部的补贴、民办教师的工资都提升了,化肥、农药、地膜和种子又涨价了。农民的日子就难过了。”

  仅仅依靠土地,农民吃饱饭了还是缺钱花。好不容易遇着改革的好时机了,村干部夏君亭却更多的是为一己私利,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同村干部的哥哥孙少安比起来,后者的形象更高大。孙少安从小与土地相依为命,他认同自己“庄稼人”的身份,坚信“世事变好”的那一天,自己能凭借双手靠土地过上好日子。

  孙少安的发展道路是立足于他自身条件和农村现实情况的,但前提是他有文化知识,虽只是“高小”水平,但他可以凭借敏锐的眼光把握住机遇。但他还是因为眼界不够高,才有了发财后投资电视剧的想法,造成创业初期的惨败。夏君亭的农贸市场遭受到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到后来也是冷冷清清也是反映出他们的局限性。

  除坚守在农村外,还有更多的人开始走向城市。对于80年代初的青年农民,“出走,还是留守”,几乎成为一个莎士比亚式的难题:出走,就有机会摆脱贫瘠的故土,把握城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当时城乡之间巨大的体制鸿沟,意味着他们背井离乡后仍很难获得城市身份,真正分享城市;

  留守,就必须继续忍受精神世界的巨大空虚和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但在自己最熟悉的土地上至少会温饱无忧,左右逢源------这个命题的背后就是城乡二元化制度,这是一个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要艰难地做出选择,对于众多农村青年,尤其是清风街的农村青年又何尝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