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湖心亭看雪(2)

时间:2021-08-31

  三.习题

  ·1.文章写于明朝灭亡后,却用明朝的纪年,有何深意?

  说明在作者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永在。

  ·2.文章一、二句记叙看雪的时间、背景、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朴实地记叙,展现了一个不寻常的人。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不仅仅强调数量,更写出作者与众不同之情趣。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一个“绝”字,有何表达效果?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一个“绝”字,写出湖山封冻、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森然寒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上写出大雪后的情境。在文章结构上,为下文冒寒看雪的奇绝之举作铺垫。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有何表达效果?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愿流俗的生活方式,一人独行于茫茫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彻悟之感。

  ·5.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寥寥几笔,景物特征尽显。

  ·6.“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7.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大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快、欣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8.“大喜”二字,妙在何处?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料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意外之笔写出作者的欣喜,也引起读者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的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足见其用笔之曲折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二客,实为作者心声。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

  ·9.写三人畅饮,有何作用?

  体现了彼此在对方身上感受到共同的人生情趣。

  ·10.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

  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这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静寂,没有什么好看的,作者偏在此时赏雪,可见张岱“痴”;“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在严寒之凌晨看雪,可见张岱“痴”。

  ·1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应怎样理解?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俗人见解,进一步反衬了作者高洁的志行、超拔的情趣,掩卷沉思,更令人心醉神往。

  ·12.本文的语言描写只有两句,他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意外遇知音的欣喜之情。

  ·13.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喜悦、豪迈的心情。

  ·14.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看雪的?从中可以初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这个时候去看雪,可见其与众不同的情趣。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足以显示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作者在写作本文时,明朝已亡,当时已是清朝,他却偏偏选用明代的年号来纪年,可见其对故国的留恋。

  ·15.作者在湖上看到的是怎样的雪景?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切景物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作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境界。

  ·16.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小品文。你觉得让作者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湖心亭的雪景吗?哪个词可见作者心情?

  还应有看雪时的意外收获——巧遇知音。“大喜”一词可见作者心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在不经意间遇到了,这怎能不让人难以忘怀?

  ·17.文章以“舟子”的自语作结,更显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请你说说有什么好处?

  在“舟子”这个世俗人眼里,“余”“拥毳衣炉火”,冒风雪顶严寒“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已经够傻的了,却不料湖心亭上的金陵客竟然“铺毡对坐”,围炉饮酒于冰天雪地之中,则可谓傻中之尤甚者也!但是,高明的作者对“舟子”的议论不作任何品评,因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真可谓不用一字而尽得风流。其实作者的意趣早由其“大雪三日”之后“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明白告诉读者,这是冰清玉洁之士的超尘脱俗之举,这是独立不羁、卓尔不群的正直之士的心灵告白!

  ·18.本文开头写“独往湖心亭看雪”,后又写道舟子,而后又写亭上金陵客。这样写从情节上看有何作用?

  “独”字与后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看上去是矛盾的,实则是作者故意为之。一方面作者自视清高,在他看来舟子虽在犹如不在,而另一方面下文中亭中遇知音出人意料,正是情节设置的需要。开头用“独”字一方面表明自己超尘脱俗的一面,更是有意铺垫,为下文写湖心亭上遇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顿显。

  ·19.文章第二段写人,而文章题目是写景,是否离题?

  这篇文章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这并非离题,反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魅力。写景的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感受,点睛之笔即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