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5)

时间:2021-08-31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7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本文是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游记。

  3、读准注音:

  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

  4、解释实词:

  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一芥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

  三、走进课文

  1、老师范读2、同学读课文,以组为单位疏通课文,提出疑问。3、疏通文意。

  四、赏析课文

  1、初探叙事内容

  (1)归纳记叙要素

  A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B地点:西湖湖心亭

  谁来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湖心亭

  正如同学们所介绍,湖心亭四面环水,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那冬季的湖心亭风景如何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C人物:余、舟子、两金陵人、童子

  D事件:看雪,喜遇知音

  2、共赏雪后奇景

  (1)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简要说明理由。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古人写文惜墨如金,此处却连用三个“与”字,是否拖沓重复?

  (4)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A体会量词的妙笔B写法:白描

  问:文中“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C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吧,“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3、同品冰雪痴情

  (1)大雪三日后,天寒地冻之时,作者为何深夜独行去西湖看雪?反映他什么志趣与追求?

  (2)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3)饮酒之前不问姓氏,之后才问,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写名字,不留地址,这样写有何深意?

  五、拓展延伸

  在古代文人中为张岱觅知音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选一处钟情的景致,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注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饱含深情的诵读全文。

  3、收集并积累关于“西湖”及“冬雪”的诗词句。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背诗句。预设: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环节可以出示相关图片提示学生吟诵相关诗句。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 可是? 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课文朗读

  演示课件:配乐朗读课文

  1、 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三、检查课前翻译,先交流疑难点,再通过下面的方式落实。

  第一步(问):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此问在于引导学生明确: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此文引导学生明确: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1、 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 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第三步: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 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四、赏读课文。

  过渡语:同学们明白了重点词句的意思,咱再来第一遍课文。

  (一)再读课文。请一位同学读。要求: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

  生1: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2:不仅有舟子,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过渡: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能不能让张岱改一改呢? (学生否定)

  (二)又读课文。

  师:我们再来齐诵一遍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预设:生:傻,笨!呆。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怪。)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怪异了。找出来之后,用下面的提示发言: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穿越到明末清初,去采访张岱,你要这样提问: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呢?

  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请用以上句式为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并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每小组选一名记者,一个张岱来发言)

  学生发言预设1:

  生1: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会在晚上八点的'时候去看雪呢?

  生2: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会在“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看雪呢?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提醒学生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

  师: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气里晚上八点左右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明确并板书:行痴):

  生3: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明明是舟子架船和您去看雪,您为什么说独自去湖心亭去看雪呢?(张岱清高孤傲,板书)

  引导发言预设2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眼中的雪景为什么和平常人不一样呢?(学生初答)

  1、如果学生分析不到位,老师帮助:老师觉得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啰嗦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老师去掉四个“与”,读给学生听。问效果有何不同? 如果学生说不出,再让学生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预设:(1)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2)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老师确定:这是营造了天地茫茫的景象,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2、师(1):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你们看文中这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课件出示)

  预设比较结果:不好,原文中的量词写出了人和物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师:一语惊醒梦中人,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师板书“痴景”)

  3、师:假如同学们处在这天地茫茫的夜色雪景中,你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凄凉、凄清、寒冷等)作者和你们有同感。(板书:清冷孤寂)

  学生发言预设3: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你在湖心亭遇到了知己,您为什么不和他们交个朋友呢?(或者:你明明是问的是人家的姓氏,为什么答非所问,说“金陵人”?)(学生自由发言)

  师引导: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预设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师:张岱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痛饮了三大杯)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详细地址,你觉得张岱愿意和这两个人交朋友吗?。(学生会否定)

  师:如此看来,张岱知音尚且不顾,何况是舟子呢?他前面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这表现了他的“清高孤傲”)

  师过度: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师: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学生发挥)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什么呢?(学生发挥)

  预设生1: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预设生2: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板书“痴心”——故国之思)

  五、拓展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让我们回顾柳宗元的《江雪》。(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结束语: 愿同学们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用欣赏的眼光去碰触作者的内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 清高孤傲

  痴 痴景 苍茫清冷

  痴心 思念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