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红楼梦》的影视改编(3)

时间:2021-08-31

( 二) 编导的理念和受众的期待视野

  王扶林在受访时坦言: 要我把《红楼梦》重拍,而超过当年 87 版的,我说我超不过。现在创作的环境不一样了,人与人的关系我也不太适应了,金钱、权势也在那里左右着文学创作。上世纪 80 年代,物质文明不够发达,那时也正值文革结束后,文化重新起步的时期,人们的审美能力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所以说,艺术创作的环境相对纯粹。王扶林创作 87 版红楼更多的是对古典名著的推广与传播。

  李少红导演的作品以唯美著称,如其执导的《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等,而新版红楼是其唯美风格的延续,如剧中多处虚幻场景的渲染,而这些虚幻场景的呈现也有赖于现代影视制作技术。

( 三) 影视制作技术与创作环境

  87 版红楼删除了太虚幻境等虚幻场景除了受当时创作理念的影响外,还有限于当时的影视制作技术。80 年代,中国的影视制作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制作技术和经验不足,无法与当今数字时代下的影视制作技术相比。

  新版红楼就是有了现代影视制作技术的支持,在构图、摄影、意境上较 87 版要好很多。新红完成了太虚幻境,填补了 87 版囿于技术条件留下的空白。另外,剧首从古画过渡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也较符合中国古画的写意画笔法。其次,剧作以庞大的场景再现了贾府兴盛时期的繁华奢靡,这也是 87 版红剧无法企及的。场景营造成为新版红楼翻拍的价值之一。如表现宝玉和众女儿在大观园内制作胭脂的画面,可用美不胜收来形容: 鲜艳的花朵,精美的器物,青春的面庞,完美地体现了导演追求唯美的艺术个性,也较贴切地表现出宝玉与众姐妹初入园时的欣喜。其他一些片段如黛玉葬花、宝黛共读西厢也拍摄得非常唯美,创造出了一种似梦如幻,超凡脱俗的美好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