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如画张大千精选励志人物故事(3)

时间:2021-08-31

四海为家求“真”味

  在台北张大千住宅的庭院里面,有一个专门用于烧烤的亭子,取名“烤亭”,专供品尝蒙古烤肉——只有真正的食家才会拿出这份精力来做这件事。烤,古代叫“炙”,在烹饪手法里面是最原始、最直接的。人类从钻木取火的时代就开始用“烤”来加工食物,所以“烤”最能让食材接近其本味。这也体现了张大千性情中的“真”,张大千本身就是一个很真的人,他做事也处处要求一个“真”字。例如做菜不放味精,而且一定要鲜、要活,这正是他的本味求真。

  除了烤架以外,他还在亭子中放了数个四川泡菜坛子。张大千在台湾时研发的许多菜式基本上都放有四川泡菜,这也是张大千烹饪风格的灵活所在。因为在台湾是没有郫县豆瓣的,而郫县豆瓣又是川菜的灵魂,所以张大千就用泡菜来代替。

  一楼的南面是餐厅,放着一张可坐12人的大圆桌,古朴简洁。墙壁上挂着《宾筵食帖》,而且这几个字是由张大千亲自书写的。下面有他亲笔书写的两张食单,食单是用书画的形式写出来挂在墙上的。这两张食单一张是1971年初夏在美国的食单,还有一张是1981年在台北设家宴宴请张学良夫妇的。这两张食单记录了他一生中最经典的菜品。他在巴西还有一个食单,是在八德园的一次晚宴:萱花烩松兰——珂,炒明虾片——珂,四川狮子头——珂,干烧鲟鳇鱼——雯,清蒸鲤——雯,相邀——雯,椿葱豆腐,清炒小白菜,清汤。菜名后所注的“雯”是指张大千的夫人徐雯波,“珂”是张大千的儿媳。

  这里面有一道菜叫“相邀”,其实是川菜“大杂烩”和湘菜“八宝鱼肚”的结合,由干贝、鱼肚、蹄筋、香菇、鸡片、火腿烩制而成。光绪末年这个菜被称为“一品当朝”,当时一个叫王湘倚的人指桑骂槐说,什么一品当朝,分明是一个大杂烩。他实际上是不满朝廷,但以后这个菜就叫“大杂烩”了。张大千嫌“大杂烩”这个名字不好听,便改了个风雅的名字“相邀”。

  张大千喜欢狮子头,一开始沿袭了四川的名菜红苕狮子头。苕菜是四川农村一种独特的蔬菜,在炖狮子头的时候添加进去,故而得名。狮子头一般是用肥瘦各半的猪前胛肉加火腿、荸荠等做成的四个丸子,在北方叫四喜丸子。先用猪油炸,后烤而成。后来在美国居住的时候,张大千也做狮子头,但是他用了苏轼的做法,不再先炸,而是直接清炖。

  1965年,张大千在巴西八德园设晚宴款待其表弟喻钟烈夫妇,张大千亲自定菜单,亲自下厨。菜单上列了这样一些菜:炒虾球、糖醋背柳、百汁鱼唇、红煨大乌参、清汤手抓鸡、糯米鸡、东郭豆腐、炒六一丝等。从食单可以看到,张大千在川味的基础上汲取了各家精华,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大千风味”。

  菜谱里面有一道菜叫六一丝,还有一番来历。

  张大千61岁那一年在日本东京开画展,东京四川饭店有一位名厨叫陈健民,为他特意发明此菜,是用绿豆芽、玉兰苞、金针菇、韭菜黄、芹白、香菜梗六种蔬菜加火腿丝,就是所谓六素一荤,呈红、白、绿、黄四色。这道菜清鲜爽口,张大千十分喜欢。这个六一丝他每次款待佳客时必上,是他家宴的保留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