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浪子,老来弥勒的励志人物故事(2)

时间:2021-08-31

  倪匡与倪太

  后来遇到暴雪,取暖的煤运不过来,他又将河边的小木桥劈成柴火,暖炕自救。本来他打算开春再建造,没想到他因“破坏公共交通”的反革命罪行接受隔离调查,他只能将自己的档案一把火烧光,骑着一匹老马,再胡乱扒上一辆火车,一路南逃到上海,再偷渡去了香港。

  刚到香港时,倪匡做一天两毛七日薪的建筑工人,下班后躺在维多利亚公园的草地上,看蓝天白云,想着“若能在香港过10年自由的生活,就已经很开心了”。

  闲暇时,他看工友读报读得津津有味,扫了一眼那些连载的小说,便扬言“这个我也会写嘛”。于是真的写了一篇讲土地改革的《活埋》,成功发表,拿到了90港币稿费。从1957年的《活埋》开始,倪匡从未被退稿。稿酬也从90块涨到500块,再到后来无人能及的天价。

  22岁前颠沛流离的经历,给倪匡留下诸多后遗症,比如他始终没有方向感,需要戴有指南针的手表;比如他从来都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的态度俯瞰人生。

  40岁生日时,倪匡自撰对联:“年逾不惑,不文不武,不知算什么;时已无多,无欲无求,无非是这样。”

  到了73岁,他又作词自嘲:“居然挨过七十三,万千千山睇到残,日头拥被效宰予,晚间饮宴唔埋单。人生如梦总要醒,大智若愚弹当赞。有料不作亏心文,没气再唱莫等闲。”

  但在写作上,他的勤奋又无人能及。他当年自称是“自有人类以来,汉字写得最多的人”。有几年时间,他一天写2万字,同时为12家报纸写长篇连载,且从不拖稿。

  一本10万字的小说,10天杀青。他说这叫“专业操守”。一夜花天酒地,翌日醒来,头痛欲裂也要撑着写。

  剧本创作也如此。邵氏电影400多部武侠剧本,有261部由他撰写。加上台湾、东南亚其他电影公司慕名而来的,因为合同问题未拍摄的,总共561个。

  倪匡写剧本的速度令人咋舌,3天就能完结,曾被制作方质疑快工出糙活,后来他坚决捂一星期再交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编剧陈文贵曾回忆:“当年我进邵氏当编剧,有职员告诉我,倪匡每天上班,打开抽屉甲写甲剧本,一小时后打开抽屉乙写乙剧本,据说那桌子有8个抽屉。”

  倪匡的多产,似乎只能用“天赋”来解释。早年辍学北上的他,只有初中学历。后来他参加台北的文学座谈会,与好友三毛相邻而坐,与会者都是镶金边的硕士博士。临到倪匡自我介绍说只有初中学历时,台下一片哗然。三毛理直气壮地接话“我小学毕业”,两位好友相视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