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故事

时间:2021-08-31

  引导语: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下面是关于重阳节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重阳节的故事

  篇一:重阳节的故事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衣服上尽是尘土的老人坐在路旁。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正涌过桥去,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那里。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牧人,于是我问他:“什么动物?”

  “各式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一边问,一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提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儿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喔,它们大概捱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管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看自己,大概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篇二:重阳节的故事

  桓景登高

  据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重阳登高始于汉代的桓景。“汝南桓景随费长房(东汉的方士,有异术)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在这一传说中重阳节登高被认为具有消灾避祸的作用。

  妈祖升天日

  九月初九是妈祖升天日,传说这一天妈祖在湄洲岛升天。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中国的'海上保护神。在古代,船舶启航之前都要先祭天妃娘娘,在船舶上还供奉天妃娘娘神位。

  相传妈祖俗姓林讳默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二十八岁的妈祖在湄洲岛湄峰山升天成为神明。妈祖是中国航海的保护神,她扶危济困,在惊涛骇浪中拯救无数船只;她立志不嫁,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 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等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

  郑和崇拜妈祖,郑和曾恳请朱棣敕封她为“天妃”,使妈祖成为国家祭祀的神祗和整个海外华侨社会的最高神。郑和在沿海各地打造了多座规模宏大的妈祖庙,在妈祖的庇护之下七下西洋。当时明政府在南京凤仪门外建有妈祖祠,龙江建有天妃宫,郑和在下西洋前都要拜祭妈祖。现在的南京天后宫,原本是福建会馆,始建于乾隆年间,经过全面修缮已重新开放。

  丁姑祠

  干宝《搜神记》卷五记载:有一位娘家在丹阳的丁姓女子,年方十六,嫁给了淮南全椒县的谢家做新媳妇。她的婆婆性情严酷,不能按规定完成劳作就遭到难以忍受的毒打。丁氏终在九月九日悬梁自尽。死后有了灵验,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念家家的妇女辛苦劳作,让她们避开九月九日,这一天不要做事。’其后又显灵除鬼,自牛渚渡江返回丹阳。江南人都称她为“丁姑”,今天到处都有她的祠堂。每逢九月九日,妇女们都不用做事,当做休息日。

  原文摘录如下:淮南全椒县有丁新妇者,本丹阳丁氏女。年十六,适全椒谢家。其姑严酷,使役有程,不如限者,仍便笞捶不可堪。九月九日,乃自经死。遂有灵响,闻于民间。发言于巫祝曰:“念人家妇女,作息不倦,使避九月九日,勿用作事。”见形,著缥衣,戴青盖,从一婢,至牛渚津,求渡。有两男子,共乘船捕鱼,仍呼求载。两男子笑,共调弄之,言:“听我为妇,当相渡也。”丁妪曰:“谓汝是佳人,而无所知。汝是人,当使汝入泥死。是鬼,使汝入水。”便却入草中。须臾,有一老翁乘船载苇,妪从索渡。翁曰:“船上无装,岂可露渡。恐不中载耳。”妪言:“无苦”。翁因出苇半许,安处不著船中,径渡之。至南岸。临去,语翁曰:“吾是鬼神,非人也,自能得过。然宜使民间粗相闻知。翁之厚意,出苇相渡,深有惭感,当有以相谢者。若翁速还去,必有所见,亦当有所得也。”翁曰:“恐燥湿不至,何敢蒙谢。”翁还西岸,见两男子覆水中。进前数里,有鱼千数,跳跃水边,风吹至岸上。翁遂弃苇,载鱼以归。于是丁妪遂还丹阳。江南人皆呼为丁姑。九月九日,不用作事,咸以为息日也。今所在祠之。

【重阳节的故事】相关文章:

1.查找关于重阳节的故事

2.关于重阳节的故事有哪些儿了

3.重阳节敬老的故事

4.有关重阳节敬老爱老的故事

5.重阳节对联

6.重阳节的优美句子

7.有关重阳节的散文 重阳节散文精选

8.关于重阳节的手抄内容报:重阳节的资料(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