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成长励志故事

时间:2021-08-31

  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空的时候看些励志的故事总会对自己有好处的。给大家分享了中学生成长的励志故事,欢迎借鉴!

中学生成长励志故事

  中学生成长励志故事1

  凯斯·达莉是美国蒙大拿州一个电车司机的女儿,她天生一副好嗓子,从小就梦想成为歌唱家,但她有一个缺陷,嘴巴很大,龅牙严重。

  她不敢在人多的时候露出大龅牙,一个人的时候才敢唱歌。

  中学毕业前,凯斯在学校的小花园里散步,见周围没什么人才唱起歌来,恰好被音乐老师听到。

  音乐老师就安排她在毕业典礼上演出,可排练时凯斯在舞台上总是一边唱歌一边抿嘴。

  老师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观众们只愿意欣赏你的歌声,根本不管别的,你要把所有的顾虑都忘掉。”

  老师的话给了凯斯很大启发,她尝试着忘掉自己的缺陷,放开胆子大声演唱。毕业典礼上,凯斯不仅大获好评,还拥有了更多自信。

  多年后,凯斯成了美国的美声歌唱家。

  对于凯斯来说,唱歌是她的梦想,而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却很困难。生理上的不足,是她自卑的重要原因,但动听的歌声也是她的长项呀!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缺陷,只有像凯斯一样忘掉它的存在,才能把自己真正地展现出来,否则它就会像渔网一样困住脚步,使我们在逆境中举步维艰。

  中学生成长励志故事2

  一只蚂蚁沿着光溜溜的瓷砖墙往上爬。一次又一次,它摔了下来;一次又一次,它又执著地努力向上爬去。一个人看到这一幕后感慨道:“多么坚强勇敢的蚂蚁,失败了毫不气馁,继续向目标努力。”另一个人看到后则感叹道:“多么愚蠢可怜的蚂蚁,简直太盲目了,假如它改变一下方式,也许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

  面对生命里不期而遇的挫折,我们通常有两种选择:一是沿着既定的路继续走下去,不屈不挠;一是当道路堵塞时,换一个方向实现生命的突围。对前者,我们曾奉献过太多的掌声;对后者,我们常冷嘲热讽,说这样的人是懦夫,他们只知道投机取巧。然而,生活一次又一次用铁的事实嘲笑了我們的偏执与无知——它一次次地让后者品尝成功的甘甜。

  十八世纪,天花这个可怕的瘟疫在整个欧洲蔓延,还被勘探者、探险家和殖民者传播到了美洲,人们因为天花难以遏制的传染而惶恐。英国著名医生爱德华·琴纳忙于解决天花这个难题,他研究了许多病例,仍未找到可行的治疗办法。后来,他把思路放到了那些未染上天花的人身上,最后终于从挤奶女工手上提取微量牛痘疫苗,接种到一位八岁男童的胳膊上。一个月以后的试验结果证明,他找到了抵御天花的武器。琴纳由此而成为“天花疫苗接种的先驱”、“免疫学之父”。

  其实,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当我们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时为何不换一种思路呢?一条道走到黑往往不是明智之举,“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换一个方向,拐一个弯儿,你就能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困境往往意味着一个潜在的机遇,关键就看你有没有发现机遇的那双慧眼。

  坚持不必到底,有多少坚持配得永远,又有多少永远值得坚持?人的一生想得到的东西太多太多,当无法拥有时,我们应该学会而且必须学会放弃。选择放弃,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多的是对人生的透彻和一种超然的境界。

  生活要求我们学会争取,也要求我们学会放弃;要求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坚持,也要求我们在另一些事情上退让。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最终什么也不会得到。

  坚持不必到底,我们既要坚持该坚持的,又要放弃该放弃的。坚持该坚持的是执著,坚持不该坚持的是无知;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懦弱,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愚蠢。

  中学生成长励志故事3

  汤姆·多兰是美国著名游泳运动员。小时候,有一次游泳,他感到呼吸艰难。父母带他去看医生,医生说:“你的气管狭窄,患有严重的哮喘,进入双肺的氧气仅为常人的1/10。你训练越紧张,身体状况就越危险,你必须随时带着一个氧气罐。”“难道我的职业生涯会因为哮喘病而结束吗?”他躺在床上思考着一个又一个问题。第二天,他又返回了泳池,身边并多了一个氧气罐。

  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的奥运会上,按规定他不能将氧气罐带进奥运村的房间里,只能坐在又热又闷的拖车里吸氧。比赛前的一个小时,他每隔5分钟,他就得往身上敷冰,以减轻缺氧引起的身体不适,但这并没有阻止多兰夺冠的决心。最后,他进入到了400米个人混合泳的决赛。虽然他感到呼吸困难,依然奋力向前,最终夺得金牌。赛后,有记者问多兰:“如果没有哮喘病,你能赢多少奖牌?”“也许一块也得不到,”多兰说:“也许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克服自身的缺点。”

  虽然身体有缺陷,但多兰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把氧气罐背在身上,毅然把头钻进水里,坚持自己的梦想。这种逆境中的搏击,使多兰用1/10的力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将缺陷化作精彩。顺境中,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能耐有多大,只有当困难出现了,往往能释放出无限的潜能。

  中学生成长励志故事4

  英格玛·伯格曼是瑞典现代电影的“教父”。1947年,29岁的他拍摄完了一部叫《开往印度的船》的电影,自认为这是他拍得最成功的一部电影。可在拷贝的首映式上,由于技术人员的错误,导致影片被放映得一塌糊涂。

  第二天,各大报纸报道此事,伯格曼的坏名誉传遍大街小巷。此后,很少有人愿意找他拍电影。一位朋友对他说:“他们既然能负面报道你,也就能正面报道你,只要你能拿得出像样的作品来。”伯格曼被朋友的这番话惊醒,在拍摄电影的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录音、冲片、剪辑等。他先后拍出了《第七封印》等,报纸一次次地正面宣传,把他誉为瑞典人的“映画英雄”。多年后,伯格曼这样说:“《开往印度的船》的失败,虽然没让我收获到成功和掌声,却让我收获到了经验和成长,让我懂得失败不是一个终极的报告。”

  任何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挫折就像风雨一样伴在身边。然而,逆境不是绝境,失败也不是终结,唯有努力拼搏才能改写现状。逆境曾让伯格曼一蹶不振,社会舆论也给他造成了负面影响,但他还是重振旗鼓,最终获取了成功。其实,在背阴的地方湿了鞋也没有关系,只要学会如何离开那里,就能走到阳光下,感受生命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