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的好不好,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内容就是故事内容的设计,形式就是演讲的声音、手势等表现形式。
如何将故事讲好呢首先从内容上来讲
(1)讲故事要包括五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每一个故事都应该包括这五项内容才算表达清楚。何时的表述要注意开门见山,是警示性的话语要引起听众注意,何地的表述要尽快进入场景,这样才会突出你想表达的主题,何人的表述要有名有姓,有名有姓才显得真实,也方便听众理清思路,何事的表述应注意具体化、描述细节化,何故的表述相对不太重要,是对听众的一个心理释放。讲故事最重要的是对何事的讲解,换句话说也就是重现场景,重现场景的一个技巧就是表达具体化,描述细节化,这样才能使听众以一个与你的描述一致的画面进入情节,而不是让听众随意思考,随意思考的结果自然是听众的反应不一致,不一致在社会心理学中,就意味着心理互动的失败,心理互动失败,你就不能在讲话中达到最佳效果。
(2)细节必须具体:运用听众能够理解的事实、特定的细节,例如故事里涉及到洗发液,你就可以说飘柔,讲航空公司时可以点出是东航。你的故事听上去越真实越特定化,你的听众就越能理解你所说的,越容易同你保持一致。也要记得点出玩笑和故事的地点,如果你的故事发生在一家餐馆,你说在北京全聚德就比单说是一家不知名的餐馆要更好些,这给了听众更多想象的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容易投入到演讲中。
(3)多用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这会让你把故事讲得更好,因为那曾经是你生活经历过的,这样讲起来会更有声有色。同样,其他人就无法轻易窃取你的故事,因为所有的细节和你的生活密切相关。
(4)不要拘泥于故事原形:可能一个故事你讲过几遍,切忌刻意回忆,要让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长短。不要逐句地记忆你的故事。你每次讲故事的时候,没有必要把每个字都讲出来。你可以通过增加或压缩细节轻而易举地改变故事的长度。
(5)不要用解释性的语言,尽量使用描述性的语言。比如在描述天气时,你说“那天因为天气很热,所以我穿得很少”,就不如说“那天天气太热,我只穿了个短裤”,说“因为台子有8米高,所以我站在上面直发抖”,不如说“我站在8米高的台子上,双腿发抖”,这样不会使人的思维走叉,做到前后有序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6)讲故事时,特别要用情感去演绎。故事有情节,情节必须引发感情冲突,所以讲故事时要用“情”去讲。汶川地震事迹报告团,那些演讲者并不是演讲家,但是他们的演讲可以打动所有的人,让听众恸哭流泪,因为他们用“心”用“情”在演讲。
(7)讲故事要能抖包袱、留悬念,造矛盾,故事是靠情节取胜的,这个情节就离不开包袱、悬念和矛盾。冲突越激烈,悬念越吊胃口,效果越好。我们来看一则“贤惠的妻子与马虎的丈夫”的故事:中午有客人来,丈夫上街去买酒。妻子准备做饭,嘱咐他回来时别忘了买袋味精。丈夫满口答应后就匆匆地走了。喜欢喝酒的丈夫刚
好一来到超市,尽看琳琅满目的美酒。一位年轻的女售货员满脸笑容地对他说:“先生,别忘了买袋味精带回家啊。”这位丈夫觉得很奇怪,我在这里选酒,她却让我买味精,又不是同一个货架,跟她什么关系啊!再说,她怎么知道我要买味精啊!不过,他还是很感谢她的提醒,不然,他真的把买味精的事忘了。他拎了两瓶郎酒,继续在超市里选货。突然,一位老太太在他后背轻轻一拍,差点把他吓一跳。老太太一本正经地跟他说:“我说,年轻人,别忘了买袋味精带回家!”听老太太这么说,他更奇怪了,终于忍不住问个明白:“大妈,你怎么知道我要买味精呢”老太太一指他的后背:“瞧,你的背上不是贴着纸条,上面都写着呢”他脱下衣服一看,原来妻子知道丈夫是个马大哈,怕他忘了买味精,特地在他的背上贴了张纸条,上面写着:“好心人,记得提醒我的丈夫买袋味精回家!”
这个故事不长,但讲的过程却悬念迭起,让听众疑窦丛生:两位素不相识的人怎么知道提醒“丈夫”要买味精心急火燎地要听下去。待到“谜底”揭开,原来如此,你不能不“扑哧”笑出声来。
这种叙事的方法是:前面不动声色,从容自如地铺垫、渲染,讲到结尾处,一个意想不到的情节让你开怀解颐,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种叙事安排,如同中国传统相声的“三番四抖”的艺术,即一而再,再而三地将悬念推出来,产生“包袱”,最后一抖落,响亮响亮的,听众的笑声已经情不自禁地迸发出来了。在笑声中,听众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故事里妻子的贤惠、丈夫的“可爱”、路人的善良了。
(8)别忘了讲故事的目的:演讲不是单纯地讲故事,主要是通过故事来生动地描绘和陈述观点,时刻记住你的故事要与演讲的主题保持相关性,否则故事就白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