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名字

时间:2021-08-31

  孔子的故事名字有哪些呢?孔子是伟大的哲学家,是不耻下问的学者,他的教育精神至今仍在影响着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孔子的故事名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子的故事名字

  孔子的故事名字篇一:挡住孔子的去路

  孔子乘着马车周游列国,在路上,看到一个孩子用土圈成一座城,自己坐在里面不动。孔子坐车行到跟前就问:“你看见马车来了,为什么不躲开呀?”

  那孩子眨了眨眼睛说:“从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一听这孩子讲得很有道理,便问:“你叫什么名字?”

  那孩子答:“我叫项橐。”

  孔子说:“既然你很能讲道理,那么我问你:什么山上没有石?什么水里没有鱼?什么门没有闩?什么车没有轮?什么牛不生犊?什么马不产驹?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长?什么天太短?什么有雄没有雌?什么树没有枝?什么城里没有官?什么人没有别名?”

  项橐想了想答道:“土山上没有石;井水里没有鱼;没有门扇的门没有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泥牛不生犊;木马不产驹;砍刀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夏天白日长;冬天白日短;孤雄没有雌;枯死的树没有枝;空城里没有官;小孩子无别名。”

  接着他又说:“现在该我来问你了:鹅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雁鹤为什么善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道:“鹅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雁鹤善于鸣叫,是因为脖子长;松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不对!”项橐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吗?青蛙善鸣叫,是因为脖子长吗?竹子冬夏常青,是因为茎心坚实吗?”

  孔子觉得这孩子智慧过人,知识丰富,连自己也辩不过他,便拱手连声赞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虽然只是七岁的小孩,也可以作为老师了。

  孔子的故事名字篇二:神武不杀

  谈到儒家的君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文弱书生形象。对作为儒家祖师的孔子,我们也容易印象成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先生。然而,查看古籍对孔子天资与外貌的描述,却令人,大跌眼镜。

  据《孔子家语》和《淮南子》的有关记载说,孔子长得宽额、狮鼻、阔口,大颅顶部微陷。身长(周制)九尺六寸。周制一尺,约现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谓一标准的山东大汉。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孔子的胆气,压倒当时著名的勇士孟贲。孔子挪步轻追,可足踩亡命窜逃中的野兔。孔子力擎双臂,能托起城关落下的城门。然而,尽管孔子勇力过人,伎艺超群,却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心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终成一代素王,万世圣师。所谓素王,古称有帝王之德,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他们都是各国来的精英人物,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以孔子本身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加上众弟子的辅佐,在当时,如想谋取一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而且,在这种状况下的安定与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土前,定中观察到中土有大乘气象,这与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无关系。所以,有禅师说,孔子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转世。

  孔子的故事名字篇三:孔子之死

  孔子的年纪一天天大了。老天又不作美,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

  六十九岁上,他的唯一的儿子孔鲤死了。作为一个父亲,看见自己的儿子死在自己前头,心情总是很不好受的。

  七十一岁上,他的最得意的门生颜渊也先他而死了。

  颜渊名回,生活非常贫困,但是从不放松自己的学习,在孔子的学生之中,他是最为孔子器重的一个。孔子曾经说他:“吃粗饭,喝清水,住在又窄小又破陋的地方,要是别人就憋死了,可是他还是照常很愉快。”“一个人在学习中,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从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了。”

  颇渊不仅学习用功,并且还很聪明。有一次,孔子问子贡:“和颜回比,你觉得你们两个谁更聪明些?”

  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他相比?颜回学到一个道理就能悟出十个道理,我呢,至多能悟出两个道理。我比他差远了。”

  孔子说:“对,你没有他聪明,我也没有他聪明,咱们两个都赶不上他!”

  颜渊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虚心。他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象干旱的土地吸吮水分一样,全部吸收,不使它有一点流失。为此,孔子曾经批评过他对老师服从太过。但是,孔子对他这种谦虚的求学态度,却是十分赞扬的。

  “我和颜回谈一天话,他也不反驳一句,看起来好象笨得要命。但是,我事后观察一下他对我所讲问题的理解,却常常发现他是很能发挥的。他不笨,是个谦虚的人啊!”

  另外,象孔子一样,颇渊还是一个颇有修养的人。孔子就曾对他说过:“有机会就想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没人用时,也能心安理得,在这一点上,只有咱们两个可以做到啊!”

  凡是教过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一个得意的门生,往往比对自己亲儿子的感情还要深厚一些。颜渊是一个用功、聪明、谦虚、有修养的好学生,简直就是一个小孔子,所以他一去世,引起了孔子的极大悲坳。

  孔子哭道:“老天爷啊,你简直要了我的命了啊!老天爷啊,你简直要了我的命了啊!”

  学生们见老师过分悲伤,恐怕损害了老师的身体,上前劝道:“老师,您太悲恸了!”

  “悲恸?”孔子哭着说道,“这个人死了再不悲恸,还悲恸谁呢?”

  这时,颜渊的父亲颜路来见孔子。他也很爱自己的儿子,但是因为家穷不能厚葬,心里很是难受,来跟孔子商量办法。这时孔子也很穷,值钱的东商只有一辆出门坐的车。如今孔子年纪这么大,还要经常和一些官府中的人物打交道,出门没有车怎么成呢,总不能把车卖了啊!两位老人说着说着,都伤心地哭起来。

  学生们见老师伤心,同时念及颜渊平时的好处,大家凑钱,把颜渊厚葬了。

  颜渊死后不久,齐国发生了政变,掌握政权的贵族田氏把齐国的国君齐简公杀了。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宰我当时在齐国,在这次政变的混战中被打死了。孔子听说了,又流了一次泪。

  前次的泪水未干,后面的泪水又接上了,第二年,七十二岁的孔子,又失去了另一个忠心耿耿的门生--子路。

  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是孔子学生中最没有师生界限的一个。和颜渊相反,子路有时对老师好象很不尊重,甚至当面顶撞老师。不过,他是个直性子人,正直,勇敢,说得出就做得到。更惹人喜欢的是,你只要指出他的缺点,他就高兴。

  子路死在卫国,并且死得很惨。

  原来逃亡到晋国的卫公子蒯聩,一直没有忘记争夺王位,公元前480年,他又回卫国来与自己的儿子卫出公争夺王位了。

  子路当时在卫国贵族孔埋的家里做事。孔埋是蒯聩的外甥,孔理对自己的舅舅蒯聩回来与表兄争夺王位是不赞成的。可是,孔埋的母亲,就是蒯聩的姐姐,支持蒯聩发动了政变。

  孔埋的母亲强迫孔理参加政变,孔埋不愿意,藏到厕所里。母亲拿着戈,舅舅带着五个武士把他从厕所里找出来,胁迫他立誓盟约,支持政变。

  孔埋有一个家臣名叫案宁。他偷偷跑进宫去,告诉卫出公,并护送着卫出公逃往鲁国。这时,子路在城外办事,奕宁护送卫出公离城后告诉了子路。

  子路听到消息,便往城里赶。走到城门跟前,迎面碰见了子羔。子羔一也是孔子的学生,现今也在卫国做事。他对子路说道:“快走开吧,城里正乱呢,马上就要关城门了,你怎么还往是非之地去呢?”

  子路答道:“在人家的家里做事,主人出了事不敢出头,算什么英雄好汉!”

  子路说着便挤进城门去。孔埋的态度很坚决,他始终不同意舅舅的作法,所以,当子路到来的时候,他还被看押在准备盟誓的坛台上。子路一见,立即喊道:“你们要夺王位,自己去夺好了,何必一定要让他跟着去呢?你就是把他杀了,仍然还会有别人来反对的。”

  蒯聩见子路来势汹汹,并且也风闻子路的勇敢,一时不知如何才好。子路认为蒯聩可能已经怕了,便威胁道:“你要是再不放人,我可就放火了。”

  子是,子路便在坛台下准备放火。蒯聩一看,急忙派两个武士来与子路格斗。子路本来想吓一吓蒯馈,把孔理救出来算了,不提防蒯聩会派武士来,一时措手不及,被冲过来的武士刺伤了一只臂膊,并将帽缨打断了。子路一边系着帽缨一边说:“好汉临死的时候,帽子还是要戴端正的。等我戴好帽子,再与你们拼个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