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

时间:2021-08-31

  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很多,蕴含的道理深刻。下面小编分享几个关于历史故事的经典成语,希望大家喜欢!

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

  成语:势如破竹

  历史故事: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队伍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成语:揭竿而起

  历史故事: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成语:完璧归赵

  历史故事: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邯郸城(今河北省邯郸市)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邯郸城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邯郸。”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邯郸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客栈,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邯郸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邯郸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邯郸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璧,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成语:掩目捕雀

  “掩目捕雀”出自晋陈寿在《三国志魏志陈琳传》。掩目捕雀看字面的意思就是闭着眼睛去抓捕鸟。我们都看到过鸟,不说闭着眼睛,单单是自己空手去抓鸟都难抓到。这样怎么能抓得到鸟呢?跟“掩耳盗铃”一样,掩目捕雀也是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相传在东汉末期,当时的汉灵帝刘宏因病去世,儿子刘辩就登上了皇位,就是历史上的汉少帝。但登上帝位的刘辩年仅13岁,涉世未深,很多事情都不懂如何处理,这时候他的母亲何太后就代为处理国家大事。于是外戚就开始暗潮汹涌,特别当何进刘辩的舅舅何进当上了大将军时,就是魏国的一把手。但是后宫的太监们常常干涉朝廷大事,也常常跟何进对着干。

  何进就想着这些太监们不除不行,老是干扰自己的政策,于是就进宫跟太后商议如何消灭宦官的势力。但是保守的太后不同意。不得已,何进就跟袁绍商议要秘密把这些宦官处理掉。何进的主簿是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他知道了何进大将军的这一想法后自个儿在那里思索许久,综合各个方面的考虑,还是觉得这谋略不好。于是就跟何进分析这种做法可能会碰到的种种问题,说服时还用了“掩目捕雀”这一民间俗语。像鸟这么小的动物都骗不得,国家大事更不可能这样就能搞定的。劝何进还是三思,要是能充分运用自己的资源,多思虑各方面问题的处理是可以解决宦官的。

  但是何进哪里听得进去啊,就把董卓等人调进宫里。但哪曾想自己反被宦官处理了。董卓进了皇宫狼子野心也表现了出来。控制洛阳后让陈留王刘协当上了皇帝,自己就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在洛阳里能拿的拿,能抢的抢,也任由自己的士兵在洛阳城里随意行事,杀人放火抢钱,无恶不作。何进想稳定自己在朝廷的地位,不曾想自己的国家竟因自己把董卓引了进来把洛阳城的百姓陷入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