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鲁迅的比较(2)

时间:2021-08-31

  (三)求学经历相同

  鲁迅与郭沫若都受到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熏陶,都留学日本,最初立志学医,走医学救国之路。但后来都经历了“弃医从文”的转折。鲁迅认识到:医生至多不过是医治患者肉体上的疾病,要使祖国早日觉醒站起来斗争,必须创立新文学。其实郭沫若一直对文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过当时人们普遍怀有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传统文学被看做无用之学;加之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四)在新文化运动中影响相同

  周恩来评价他们:“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五)创作领域

  鲁迅先生和郭沫若先生都涉足小说创作,历史小说创作和杂文撰写。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20年代沈雁冰这样评价鲁迅的小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穷,而是多年不见后一声“老爷”所展示的闰土心灵的麻木;《祝福》的深刻性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伤逝》描写了五四运动时期涓生和子君的爱情,他们敢于冲出旧家庭,却因社会经济的压力,最终只能回到旧家庭中,在高唱“反封建”的五四时期,这无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二.鲁迅与郭沫若的不同点

  (一)写作性质不同

  1.鲁迅立场坚定,不屈从于任何权威:一直都不顾个人安危,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2.郭沫若的作品为政党服务,屈从权威思想,明哲保身,为了自保,立场曾摇摆不定,较善于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处理政治问题,人格受到质疑。他写了许多赞美文化大革命的诗作,包括直接赞美江青的诗,所以,在文化大革命整个70年代基本安然无恙。1976年,郭沫若写了《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但过了仅仅五个月零九天,四人帮被逮捕之后,他立即又赋一首《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抨击“四人帮”;在大跃进时期,浮夸思想盛行,郭沫若作为一代文学家,竟然大写诗作助长这种不尊重客观实际的行为。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其人品受到人们的质疑。鲁迅先生也批评了郭沫若的人品作风,说郭沫若为“流氓+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