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作品创作特色(2)

时间:2021-08-31

  二郭沫若作品的创作视角

  1爱国情怀

  郭沫若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爱国主义是贯穿他一生的主旋律,也是促使他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郭沫若自幼受儒学熏陶,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与事业追求。比如,《浴海》一诗是诗人直抒胸臆的杰作,体现了如火般炽热的不妥协的思想,支撑了诗人如水一样纯洁高尚的爱国情怀。《棠棣之花》中姐姐对弟弟的爱以及姐弟俩对革命的矢志不渝,便是诗人借笔下人物形象表达的对祖国的深挚感情。在凤凰自焚后的《凤凰更生歌》里,郭沫若歌唱祖国的新生,歌唱中有的是“新鲜”、“净朗”、“华美”、“芬芳”,象征着中国的再生。《炉中煤》中描述了为表达对伟大祖国的深情厚意,甘愿为心爱的祖国掏出“火一样的心肠”。《湘累》中的聂政也是一个爱国者,郭沫若满腔热情地颂扬了聂政“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爱国精神。郭沫若的爱国热情还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发掘和弘扬上,其创作出《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等大型的历史剧便体现了这一点,激励了无数有识之士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去拼搏、去奋斗。

  2独特的乡土观

  热恋乡土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乡土意识是郭沫若思想中不可忽视的部分。郭沫若的故乡是天府之国的巴蜀,巴蜀地域独特的自然风貌与人文环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巴蜀文化。一方面,郭沫若对生于兹长于兹的乡土怀有深厚的情谊。郭沫若出生在川南的“海棠香园”――嘉州,从小就受到故乡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熏陶,其《日出》、《太阳礼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光海》等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狂喜、惊讶和幻想。另一方面,作者对乡土气息也进行了批判。比如,他从幼儿教育的角度批判“笋子炒肉”的体罚、“把我苦够了”的“诗的刑罚”,同时也能体谅父亲为了找钱而贩卖烟土,同情水平线下的轿夫以烟当饭的悲惨处境。作者出身于中等地主家庭,写到自家收租的情况说,农民交租时主人要赏一顿白米饭,为吃一顿饭,往往一家人跑来。正是地主阶级的压迫,才导致了农民的极端贫困,也造成了农民的麻木与不觉醒。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乡土情感又在作者心中唤起感情的微波,这时他产生了自责情结(在他的《家祭文》中,把一个孝子在孝悌重负下的负罪感表现得更为强烈,体现出作者强烈的自责),同时产生了浓厚的魂归乡土的归属感。总之,郭沫若对乡土有赞美,有批评,有留恋,有自责,有归根意识,有难以割断的传统伦理观念,这就构成他独特的乡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