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摸索精神

时间:2021-08-31

  导语:郭沫若的探索精神,始终贯穿着勤奋、刻苦、认真、踏实的作风。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郭沫若的摸索精神,欢迎大家阅读!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著的著名学者,他在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古文字学以及其它诸多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人们会要问:一个人怎么会具有那样广博的知识,取得那么多方面的成就呢?郭沫若同志自己曾说过,“你们知道,我并不是搞历史的人,在史学方面,很遗憾,我在学生时代就不曾有过 ‘老师’,所以我一直都是靠自己摸索。”可以说,摸索是郭沫若一生的“特性”。

  郭沫若幼小的时候,母亲曾教给一首《翩翩少年郎》的诗:“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这几句诗强烈地刺激着郭沫若的好胜心,激起了他对新天地、新知识的向往和探求。刚刚四岁半的郭沫若,便向家长苦苦要求发蒙读书;他进了家塾以后,除了白天读经书,晚上总爱读些诗词,他读过《千家诗》,也读了《唐诗三百首》。可奇怪的是,比较浅显易读的《千家诗》对郭沫若倒没有什么吸引力,而那些比较古奥的唐诗却给他带来莫大兴趣,正是王维孟浩然李白柳宗元等人的诗,引起他开始对诗进行探索。郭沫若刚满七岁便动笔写诗,经常苦吟推敲到更深人静,后来终于成为一位杰出的诗人。

  郭沫若的探索精神,始终贯穿着勤奋、刻苦、认真、踏实的作风。

  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讲历史课――《十六国春秋》,其中有许多胡人的名字,跟外国人的名字一样非常难记,因而记人名便成为当时历史课的一只拦路虎。为了征服这个困难,一天,郭沫若约了一位同窗好友躲进一间阴暗的自修室里,两个人端起书本苦读硬记,进行比赛,直到把整本历史课本一字一句背得烂熟才走出屋。结果,他的那位好友由于劳累过度,以至口吐鲜血。

  郭沫若从小喜爱博览群书,天天苦读,手不释卷,即使在年节假期也从不间断。他特别喜欢太史公司马迁的文章和笔调。有一回,年假期间他从头至尾通读了《史记》。他读书十分认真细心,他把整部《史记》一篇一篇进行分析、校订和评介,甚至连《伯夷列传》里有一句被历代注家解释错的话,他都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加以校正。

  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工作和社会活动多么繁忙,郭沫若同志每天还要挤出时间读书。翻开他读过的许多藏书,可以看到他密密麻麻亲笔写下的批注,这些批注,有的写的是自己的见解和心得,有的是征引旁处材料加以补注。对于读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难得的资料,郭沫若同志视为珍宝,以至不惜时间和精力整篇整册地用毛笔把它抄录下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

  郭沫若同志还十分注意挤时间进行写作,他的一些文章,就是在外出旅途中写成的。他一生从事著述,养成一个习惯,就是从来不让旁人代为抄写,一律都自己动笔。即使到了晚年,在他年近八十高龄撰写《李白与杜甫》这部研究著作时,也依旧如此。厚厚一本二十多万字的《李白与杜甫》,前后几次易稿,全都是郭沫若同志自己亲笔一字一句反复进行斟酌、修改和抄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