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炉中煤》鉴赏(2)

时间:2021-08-31

  这首诗选自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写于1920,一、二月间,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1919年“五四“运动在国内爆发,当时,郭沫若因为远在日本,没有能够亲身参加国内“五四运动”,但是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同样地冲击着他,振奋着他。他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激发起对祖国无限的深情。激动之下,一气写成了这首诗。这首诗从主题到题材,从思想感情到表现手法,无不具有强烈的“五四”时代色彩。

  这首诗通篇都是以炉里燃烧着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的。所谓“炉中煤”,已经由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所点明,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就是指诗人自己眷念祖国的那种感情。

  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全诗就建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全诗没有一次出现“怀念祖国”的字样,却充分表达出诗人热爱和怀念祖国感情的强烈和深切。“炉中煤”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诗里用“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着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这个比喻把感情的热烈程度传达出来了。透过通红的煤火的形象,我们仿佛直接看到了诗人那颗爱国赤心,这颗心真象熊熊燃烧着的炉火一样。“煤”一燃烧起来,会把光和热带给人间,自己却化为灰烬,不保留任何东西。这也使我们有可能作出这样的想象: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是无代价的,只要祖国需要,诗人可以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炉中煤”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诗人所代言的劳动人民,诗里还写道: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这种写法使作品更加真实,还包含着更深一层的双关含义:用“煤”“活埋在地底多年”来象征诗人的爱国感情也曾经长期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只有到了“五四”时期,这股感情才不可抑制地冲将出来,象“煤”一样地“重见天光”。诗里写的“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这实在是诗人情不自禁的内心流露。诗人在这里把个人命运跟祖国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在新的时代想为祖国干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强烈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