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以“风”为主题意象的诗歌创作(2)

时间:2021-08-31

 二、营造意象,扩充张力

  “做一首诗,‘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朱氏称这种现象为灵感。”于是,艺术家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邀请灵感,音乐、酒精、风、咖啡,用这些意象来造就自己写诗的梦境。

  诗歌最重要的是展示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感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西方现代主义诗学认为,意象既不再是对客观世界的机械反映或描绘,也不再是诗的一种修饰或装饰,而是一个包含了自在自为的多元意义的载体,是实际体验事物的具体形式。[6]”可以说,意象作为诗的灵魂与生命符号,是一种富于暗示力的情智符号,也是富于诱发力的期待结构,主要在于意象的选择、组合以及其形成的审美价值。

  (一)意象选择与组合

  “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诗美范畴。”顾城的诗歌总是给人一种美好的新鲜感,像是通过一双纯净的眼睛,单纯地打量着世界。

  顾城很早以前就认为:“我在成为人之前,就是它们(自然)之中的一员……我曾像云那样自由……”。对于这些密集的自然物象,他运用自己超出常人想象,使之产生一种丰富而奇特的美感,令诗歌从单一的格式中挣脱出来,获得多重意蕴。《微风》中,他巧妙地将“垂柳”、“微风”、“白云”、“湖”、等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童话的世界。在《风的梦》里,他把更多的意象“冬天”、“白瓷瓶”、“白色鸟群”、“城市”……结合联系而成为一个梦。

  这三首以“风”为主题意象的诗主要选取了景象来展示,并结合了其几种创作特色上的意象表现方法。《风的梦》有象征隐喻法、交错联想式和物人转换法:以风的梦象征当时中国社会处于文革之中的混乱和人民的呼喊;使用诸如直觉、幻错觉、梦境等来巧妙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通过把物象拟人化表达到以物言人的目的;现实、空间、梦境的混合,抒发着诗人内心的疑惑和不解。《微风》是使用的是物象叠合法的“递进”,以意象构成层层递进的关系,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即不同的物象在注入作者主体情感之后交叉叠合在一起,进而成为另一种物象的表现手法。”而《关于风》则是省略跳跃法——借助于表面意象上的断裂和空白,在深层次上用一条线索把意象暗接在一起,似断实连;“苗圃里的树”和“荒漠上的树”在现在空间上完全没有相关性,在风作用下是的“弯腰”成了相互之间的连接,这种手法与电影的蒙太奇手法相仿。

  (二)意象审美价值

  顾城在创作诗歌之中,特别注意“以象动情的可感性”和“假象见意的间接性”。见象而感于目,会于心,继而以象动情,打开读者心灵的窗扉。   《微风》是对现实场景的书写,景色见于眼,感于心,形成了一个最简单的世界。而《风的梦》却具有传情达意的间接性,因为意象的扭曲组合而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比较模糊的世界,扩大了读者与审美意象的距离,具有一种朦胧性:“读者从诗中看到的意象,与诗人内心情绪的感应契合关系,仿佛隔着一重朦胧的雾障,需要透过意象去感受和体味。[7]”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审美价值和内涵。

  “风”作为主题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很早就出现了,“《诗经》中已有二十处风意象”,此后不断发展成为使用最频繁的诗歌意象之一。在顾城的诗歌中,风意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客观之风,写实性强而主观情感较淡,为描述性风意象;另一种则是促动感情的风意象,具有象征意味的风意象。

  《微风》中的风意象,自由而张扬,灵动而多姿;《关于风》中的风意象则躲藏在暗处,只有其意味性描写存在;《风的梦》则是一种象征性的风,有其外感存在,借风之无处不存在和其辽阔感去写其包含的内在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