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贴春联作文(2)

时间:2021-08-31

过年贴春联作文5

  贴春联是春节的旧习俗,之所以称为”旧“,是因为在今天好多人家都不贴春联了,或者说贴不成春联了。

  能够贴春联的人家,一般住的是旧式的宅院,有个像模像样的大门,在大门上根据自己的喜好、身份或者是地位张贴春联,即喜庆又显得有个性。没有像样的大门也没关系,但必须是双扇的门贴春联才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如今有这样”门“的住宅,在农村尚有不少,但是在城市已是不多见了。

  现在住在高楼大厦的人家,都时兴单扇门且不说,而且门面很窄,一般都是仅仅能够容一人穿行,如果怀抱点什么大件,想顺利的进门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样的”大门“,贴春联倒不是说不行,但贴上去怎么看都显得小气。一幅对联加上横批贴在这样的门上,就好像给门又加上了一圈红色的外框,这样不但不会增加美感,反而使门有受挤压之感。有的楼房为了节省面积,门的一边是紧靠着墙,没有空余,一幅对联只有一半能贴的地方,有此兴趣者也只好作罢。

  贴春联的人家不多,但是贴”福“字的人家还是不少,而且千篇一律的都是倒着贴上”福“字,据说这个讲究是”福到来“的意思。如果没记错的话,倒着的”福“字是不应该贴在大门上的,而是应该贴在房间的门上,或者是贴在过去大户人家的照壁上,那样才有”福“至如归的意境。不管怎么贴都无关紧要,只要心到就行,谁没有一个良好的愿望与企盼呢?只是有一条要注意,别把”福“字贴在防盗门的里面那层门上了。

过年贴春联作文6

  今天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忙忙碌碌的。有的人家包饺子,准备在除夕夜好好吃一顿;有的放鞭炮庆祝,不过是我最讨厌的---太吵了且不环保!

  有的在做临海最有名的小吃——麦油脂;还有的……哦,可别忘了最重要的——贴春联,我和爸爸自告奋勇报了名。爸爸搬来梯子,拿来浆糊,我负责揭掉旧春联,然后再用小刀把墙壁刮干净。墙壁被我们清理得焕然一新,我们开始贴春联了。这时爷爷走过来说:“你们会贴春联吗?”我一脸疑惑的反问爷爷:“我们怎么不会贴?左边贴一张,右边贴一张,门上面贴横批,然后在门的中间贴上“福”字不就行了么?”我边说边拿起这副春联仔细瞧了瞧。爷爷笑着说:“不不不,没那么简单,春联分上联和下联,而且必须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才行!然后贴福字也有讲究……”我的好奇打断了爷爷的话:“那么,爷爷,怎么区分上下联呢?”爷爷把我手中的春联拿了过去,说:“这个很简单,只要看两张春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应是仄声,下联应为平声。看看咱们这副“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就用上这个方法了。‘艳’是仄声,‘新’是平声。你这回知道哪个是上联,那个为下联了吧!”我恍然大悟,爸爸也是一脸的惊讶,一看就知道他也是刚明白的。于是我们把这几张春联粘满了浆糊,把它们端端正正地贴在了墙上,就大功告成了。我望着春联,心想:原来贴春联也这么讲究啊,这次到爷爷家来真是不虚此行呀!回到学校我还可以教同学们怎么贴春联呢!

  接着还得贴“福”字,爷爷又想说了,我抢先说:“爷爷,我知道了,这福要倒过来贴,那才是“福到了”。”爷爷笑眯眯地点了点头。

  今天我觉得自己做了件大事,开心得要命呢!

过年贴春联作文7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我家也不例外。今天是腊月二十九,趁着妈妈休息,我和妈妈忙着贴春联。

  我们先来个除旧迎新,把旧的春联用手撕下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旧印迹用抹布擦干净。

  “今天你来大显身手吧!”妈妈把崭新的春联递给我。我兴致勃勃地接过春联,但是问题出现了,看看对联的这条,再看看那条,哪幅是上联,哪幅是下联,它们应该贴哪边呢?我拿着春联,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以前光看爸爸妈妈贴,我觉得很容易,可是轮到自己,却不知该如何下手了。我带着恳求的语气问妈妈:“怎么贴呀?”她笑了笑,告诉我:“按照规矩,春联中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发音都是仄声,也就是三声或者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音,也就是一声或者二声。而且古人书写时习惯从右到左,所以面对大门时,上联贴在大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左边。”

  按照妈妈告诉我的知识,我很快区分出了上下联。这幅对联写得真好,上联是:福牛上门鸿运至,下联是:玉兔迎春万福来。我先把胶带粘在春联背面,然后站在凳子上,找好位置,两边都要一样高,比着贴在防盗门上。我又剪了好多胶带仔细贴牢固,因为爸爸说春联贴得越牢越好,最好能够保持一年。

  终于贴好春联了,我站在远处欣赏着自己的“杰作”,真高兴呀!妈妈说:“以后过年贴春联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我让你贴春联,是希望你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今年贴春联真是快乐过节和学习知识一举两得。我喜欢每一个传统节日,更希望每次都能从节日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过年贴春联作文8

  新年到,家家户户到处张灯结彩,到处放鞭炮,到处贴春联,到处欢声笑语,到处喜气洋洋。 当然,我家也不例外。家里的大门上贴着一副大红春联,墙上贴着一个大大的倒“福”。我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春节要鞭炮,还要贴春联呢?终于,我在资料上找到了答案。” 放鞭炮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xx多年的历史了。

  《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大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民称为爆竿,大概是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爆破之声。

  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半纸开,小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声音更大,便得火烧竹子,这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用卷纸裹着大药的燃烧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名“鞭炮”。 贴春联那就不一样了,起源于上古时期风俗,春节时门上悬挂或者张贴神怪之物以吓退妖魔鬼怪,于是,便挂挑木板,再刻上两句吉利话,到后来演变成红纸书写两句对称幸福语贴到门上,又加上横批,正好符合大门的形式。 怪不得过春节人们要放鞭炮,贴春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