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考试复习题(2)

时间:2021-08-31

  六、简答题

  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七、比较阅读

  【甲】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2分) :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甲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乙文中总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 ”。

  6、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 ”即可看出。(3分)

  【参考答案】

  二、1、仰观俯察 山之高、水之净。 2、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 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3、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三、(1)对偶、夸张 (2)借代

  四、 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4、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5、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6、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7、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五、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静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动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7、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8、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9、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六、1、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4、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5、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七、比较阅读

  4、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6、山水自然;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