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春夜喜雨赏析(2)

时间:2021-08-31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为杜甫定居成都第二年所作。此时杜甫已经告别长期颠沛流离,生活暂时得以安定。热爱生活的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应景诗作。不过,诗人这种感情的产生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有其现实基础。据史书记载,在他作此诗的前一年,京畿一带就有严重灾荒,“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纪》)。因此,杜甫一听到雨声,就感到无限喜悦,而这喜悦之情恰好反映了他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思想感情。

  诗一开头,杜甫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为什么好呢,因为它“知时节”。这里把雨拟人化,一个“知”字把雨写活了,赋予了春雨人的意识和情感。它体贴人意,知晓时节,清楚春天万物萌生需要它,便应时而降,真可谓是及时雨。此联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因为好雨下在夜里,故诗人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的。雨细而不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它悄悄而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这样不声不响的雨,当然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此联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潜入夜”“细无声”,默默地滋润着万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