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的顶尖作品的原因是什么(5)

时间:2021-08-31

  四、用时空之虚幻性实现对“怨妇系统”的破除,此乃第四高

  毋庸置疑,好的诗词最终都要包含一种深奥的哲学思想。而这种哲学思想的终极揭示,就是时空了。这很容易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揭示可以再超越时空。然而如何从一个事物的细微局部开始描写,最后落脚到推演时空,是一个非常考察作者功夫的事情。一般来说,高明的作者都是运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事物局部描写到谈及时光的易逝和人生之苍老,比如曹雪芹就在《红楼梦》里面大量运用了这种手法,“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或者,在“黛玉葬花”的部分中,作者就借花喻人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而第二种方法是赋予本来撕裂与分割的时空以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类情感做为意义以弥合时与空、大与小的关系,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而要想将这两种方法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势必要通过两件事物穿针引线,即“江水”和“月光”。因为江水正如时光一样具有奔流不回头的性质,而月光具有冥冥之中照耀人类的性质。所以这首诗正好借这两种事物,把这个终极天问、思古之幽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请大家注意: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样一段话,就通过月和江的作用,把人及时空联系在了一起。由于前面已经揭发了人类的“怨妇系统”,而这里便提出了怨妇系统是由时空造成的,而时空是一个虚幻之物。于是,就为前面提出的命题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一首好诗不光是要提出一个命题,而且还要为这个命题找到一个若隐若现的答案。这首诗的答案,就隐藏在对时空的论述之中。对时空虚幻性的认识和修行的穿越,就是前文所提及的终极的北斗之坐标。以此为位次,万物复生重归其位,人类因为找到坐标而不再怨妇。至此,“怨妇系统”崩塌。

  请大家注意,一个如此宏大的命题,一种如此贯通古今的思绪和情志,作者竟然仅仅是通过一些春花、江月之类局部的事物来呈现的。正如前文所述,作者通篇不论情感而情感自现,不论及什么伟大的思考而其思考就倒映在它对局部细节事物的描述之中。整个诗篇中运用江与月这两个主题做为主线来不断地拓展与深化,借用网上那个“都市游侠”的网友解释,作者将“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同时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