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春江花月夜》之“圆美”艺术(2)

时间:2021-08-31

  一、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

  “圆美”相对于西方的壮美而言,是一种和谐之美,是一种完满统一、虚实相融、循环变化之美。《春江花月夜》是怎样体现这一美学思想的呢?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诗歌音韵节奏上的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抒情结构上的流动变化的圆转之美、审美意蕴上的含蓄不尽的圆融之美。

  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首先体现在诗歌的节奏上。所谓节奏,就是合乎规律的重复。春秋代序,昼夜交替,月的圆缺,花的开谢,水的波荡,山的起伏,都可以形成节奏。语言也可以形成自己的节奏。这首诗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婉转、圆润流丽,并且与诗情、诗意同步搏动,相得益彰。

  节奏的变化首先体现在诗歌的押韵上。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复。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全诗三十六句九换韵,而且诗句极为整齐,每节四句,每句七字三顿,整齐中富于变化,变化中又有规律。这种节奏把涣散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串起来,从而形成朗朗上口、回环往复、和谐悦耳的音律美。

  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平仄有规律的抑扬变化,使音调和谐优美。这首诗共九节,每节四句,第一节押平声韵,第二三节押仄声韵,第四五六七八节押平声韵,第九节押仄声韵。每节第三句押的韵和整节相反(只有第二节是第二句押的韵和整节相反,“似”是仄声),忽而平声转仄,忽而仄又转平,高低相间,一唱三叹。《文心雕龙•声律篇》有“同声相应”“异音相从”之说,“同声相应”是求整齐,“异音相从”是求变化。抑与扬有规律地交替重复,形成和谐的音调,使诗歌清新婉转,韵味十足。

  再次,这首诗还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铿锵、婉转,荡漾、促节的细微区别,虽未必尽然,但双声、叠韵的音乐效果是确实存在的,叠音词的效果也是一样。它们的效果是造成和谐悦耳、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这首诗有“潇湘”等双声词、“宛转”“徘徊”等叠韵词、“滟滟”“皎皎”“代代”“年年”“悠悠”“沉沉”等叠音词。另外,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也增添了诗歌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从而达到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变化及变化中的不断回旋,与江水的起伏、月亮的升落、情感的跌宕一起,飞舞在深奥而又神秘的艺术天空。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读这首诗时完全沉浸在一曲清新婉转的音乐声中,而不必费心思考它的意境和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