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

时间:2021-08-31

  导语:《春江花月夜》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又如情感脉搏,使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作者以月升、月悬、月斜到月落为线,细致描绘了春江月夜的景色。下面是小编提供《春江花夜月》的教课实录,欢迎大家来阅读和借鉴!

  设计说明:《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孤篇横绝”的名篇,千百年来已经被专家名流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解读,要想谈出新意难度很大。那么作为课文这篇名作应该怎样教,我试图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来展示我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种思路:在反复吟咏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歌作为最讲究艺术的文学体裁的整体美感——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缘景明情,以意逆志,在深入文本内蕴的解读中,根据诗歌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情景关系等,读出诗义,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进入诗歌意境。

  3、赏析本诗的景、情、理交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诗歌教学给学生带来了两种感觉:一、要背诵;二、要分析诗人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教学方式冻结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动情读书的欲望,把诗歌变成了公式,把思考变成了形式,把书本变成了枷锁,把课堂变成了囚笼,从而导致学生只能初步感知到诗歌的内容,却讷于对其意象、情感、意境等的理性分析和深度表达。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动情地诵读,自由地涵咏,自主地探究。高二学生已有了一定诗歌鉴赏知识的积累,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维比较活跃。但要让他们的思维拓展开来,老师就不能包办,不能代替。要放开手脚,让他们敢“说”,敢“思”,敢“表达”,真正地“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学习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赋诗一首,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出示幻灯片——杨广《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请大家齐读这首小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这是我写的吗?不是。这首诗的版权属于非著名诗人杨广。杨广大家知道吗?不知道啊,杨广还有另一个著名身份——隋炀帝!

  好,现在我想考一考大家,请同学们给这首诗拟一个五字标题,要求用上这首诗里的四个字。同学拟出“春江花月夜”。师:你太有才了,可以当皇帝啦。提到春江花月夜,大家会很快忘掉隋炀帝,而走近张若虚。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张若虚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因为“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而卓绝千古。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整体感知

  1、略介此诗,创设情景

  这首诗写农历二月间诗人在长江边上思念家乡扬州的种种感慨和想象。

  2、配乐示范朗诵,【多媒体】学生整体感知。一个任务:纠正字音。朗读结束多媒体打出几个字并注音,霰(xiàn) 汀(tīng) 砧(zhēn)由学生齐读一遍。抄写一遍,【20秒】

  三、学生速读诗歌。

  解决两个问题:一个分句算一句,这首诗共有几句话,共分几韵。

  四、深入赏析。

  明确上述问题:共36句,四句一转韵,共9韵。在中国古诗当中,不管多长的诗,语言、音节、思想内容等,一般都需要连续四句,才可以停顿下来。比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第一首的前四句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四句为一节,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或说一个思想段落。这样的四句诗,在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当中,就称为“一绝”。绝,就是断绝的意思。晋宋以后的诗,差不多都是四句为一绝,成为中国古诗的一个传统。这就是后来的格律诗中“绝句”名字的由来。

  现在我请大家继续深入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以“绝”为单位,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完成两个问题:第一,把你最喜欢的那一绝背诵下来,第二,用四个字概括你所选择的这一“绝”的主要内容(或画面),这四个字当中至少要用到题目中的一个字。(5分钟)

  学生展示,教师板书:春江花月夜:春江月生,江月笼花,孤月临江,江月待人,望月相思,月伴离人,望月怀远,江月流春,落月摇情。

  下面大家继续深入的反复诵读你刚才选中的那一绝,过一会,我请大家告诉我,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情亦可、理亦可、启迪、感悟、问题、困惑亦可,你能从中读出自己最好,而如果你能够用自己学过的一两句诗来概括这一绝的内容最最好。为了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我先给大家示范一段:

  我选择了第三绝: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给它拟了个题目叫:孤月临江。碧空如洗,江天一色,孤月高悬,夜色如水。此情此境,我读出了诗人的孤独与高迈,我看到了诗人的深邃与无奈,我从中读出了诗人那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作者从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中,转入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这种探索古已有之,且常说常新,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并成为文学的主题之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孩子的疑问,也是一个穿越亘古、永无答案的哲学家的天问。张若虚的这一问应该是受到了同时代诗人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启发,张若虚之后,李白在《把酒问月》中说:“清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从这一轮高悬的明月中,我也读出了自己,是的,这一轮照过李白、也照过苏轼的月光,正照耀在我身上。张若虚、李白、苏轼们已经在时光中永恒,那么我对着同一轮明月,是不是应该思考,我来到世间是为了什么?我应该留给这个世界什么,哪怕如雪泥鸿爪,哪怕只留只语片言,也不枉对这一轮明月,不枉对浩瀚的星空和清晨的鸟鸣!我们能不能让后来人在某一个不期然的瞬间,看到过我们曾经存在的生命足迹,这,是一个问题。

  好,现在请大家阅读,解决上述问题,时间5分钟。5分钟后我请大家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注意:这个问题只能独立思考,不准讨论】

  学生阅读展示,可以根据时间伸缩调整。【说明:这里是开放性课堂的集中展示,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教师要充分熟悉文本,适时引导点拨。】

  【预设参考:

  第一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滟滟:波光荡漾。明月共潮生: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一个“生”字,境界全出。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应该从张若虚这里受到了启发。

  第二绝: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芳甸:生满鲜花的郊野。霰:雪珠。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一句天上,一句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了明月的光华,仿佛被净化的纯美世界,在这样的境界中,很自然的会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

  第三绝: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春江花月夜》

2.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春江花月夜》的思想感情

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读后感2500字

6.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赏析

7.《春江花月夜》启动制作

8.《春江花月夜》教程方案

9.《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两则

10.解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