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4)

时间:2021-08-31

  四、分节赏析诗歌

  (一) 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教师带领学生读

  2、提问: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并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

  前八句通过对哪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自主回答,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答案。)

  明确: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意境:幽美邈远 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景中含情

  3、美读 (自读,小组派代表读,2-3名)

  (二)理:哲理思考

  1、过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教师引导)

  2、齐读

  3、提问: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原文回答,齐答)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讲解: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这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一思想的?(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

  扩展: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

  讲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所以作者刚才忧伤的情绪有所缓和,我们可以称之为哀而不伤,因此语调要趋于平缓。

  4、学生自荐朗读,教师评价。

  过渡:提问:简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修辞效果。(个答)

  明确: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依然是过渡句。

  (三)情:思妇游子的思念之情

  1、齐读。

  2、提问:“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学生讨论,自主回答)

  明确: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