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3)

时间:2021-08-31

七.学习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2)客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1)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 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八.学习第四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l)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