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之《暮秋山行》

时间:2021-08-31

  岑参与高适在唐代诗坛上并称“高岑”,成就颇高。下面是岑参的《暮秋山行》,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岑参之《暮秋山行》

  暮秋山行

  唐•岑参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关于岑参

  岑参,生于715年,卒于769年,湖北江陵人(一说南阳人),曾出任嘉州刺史。出身于官僚家庭,自曾祖父起,家族中多有人做过高官,甚至官至宰相,其父也曾两任州刺史。岑参少年丧父,家道中落,但其好学自励,发愤读书,终遍览史籍,学富五车、才华出众,尤擅缀文,每出一篇,皆广为传抄。岑参年轻时,曾到长安献书以谋求从政之道。唐天宝三年(774)考中进士后,岑参曾先后出任右率府兵曹参军、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判官、右补阙、起居郎、长史、中允等下级官员,使他满腔报国之志难以遂愿而弃官从戎。其诗长于七言歌行,所作题材广泛,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有《岑嘉州诗集》。

  注释

  1.长坂:泛指山野。坂,山坡。

  2.通津:泛指漫漫旅途,天地极远处。津,渡口,交通要道。

  3.空林:树叶凋零,十分萧条的树林。

  4.飒飒(sà):形容山风吹树发出的响声。

  5.旻(mín):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

  6.霁(jì),雨雪停止,天放晴。

  7.鶗鴂(tíjué):亦作“鶗鴃”,即杜鹃鸟。

  8.蕙(huì):草香草名,又名熏草、零陵香。

  译文

  疲惫的马儿歇卧在野山坡上,太阳已经落到渡口的水面上。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飒飒作响,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有人在树林中走动。冰凉的秋雨过后,天空显得更加寂寥空旷,青石路面被洗刷的一尘不染。千万种念头都在这傍晚出现在脑海,万物的声音都在萧瑟的清晨悲鸣。杜鹃昨晚还在鸣叫,蕙草已经开始枯萎。何况我这远行的异乡人,自然就会有很多艰苦的辛酸。

  赏析

  《暮秋山行》是一首五古。此诗描写了暮秋时节,诗人独步山林时的所见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描绘了暮秋的景色,突出了山林的空寂,也映衬了作者倦于仕途奔波的空虚惆怅的心境。语言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构思新奇巧妙,意境幽远凄清。

  拓展阅读:岑参那么爱用“轮台”,它到底在哪儿

  古人咏雪作品中,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无疑是最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句子。这两句诗是他长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片段,表现了他清晨突然发现雪景时的惊喜心情。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脱口背诵最后两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其实,岑参的70多首边塞诗中,“轮台”出现数次。诸如“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轮台城头夜吹角……四边伐鼓雪海涌”等。

  那么,岑参的“轮台”在哪?岑参为什么对轮台情有独钟呢?

  出生在官僚贵族的家庭,且生长于“开元盛世”的岑参,先后于749年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和754年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的身份两次出塞,他成名的边塞诗皆创造于第二次出塞。

  唐朝边塞诗人,经常借用汉代典故叙说当时的故事。由此可见,岑参的“轮台”并非汉代的轮台。《汉书》载,汉代的“轮台”,古称仑头,是西域36国中的城邦之一。公元104年,汉武帝两次挥师西征,平定西域。西汉朝廷便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要道上的轮台这个地方,设立西域都护府,天山南北从此成为中国的领土。

  唐太宗击灭西突厥可汗后,设立轮台县。据《旧唐书·地理志》载,“仅取汉轮台为名”,唐朝的轮台新城却筑于白水涧道北口的乌拉泊湖边。“白水涧道”不仅是准噶尔盆地与吐鲁番盆地之间的连接线,更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如今依然是乌鲁木齐和吐鲁番两城市间,乃至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涧道北端连绵的群山之间有一片宽阔的谷地,纵然有碧蓝如镜的乌拉泊水库和杨树围抱的农田,苍凉的戈壁草原依然是这里的主角。荒野中,静卧着一片一里见方的城垣遗址,这里就是当年岑参驻守的轮台古城。

  1200多年前,从这个遗址东行210公里,便到大唐北庭都护府的治所庭州城;向西则可通往碎叶,也就是大唐的安西四镇之一(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北部)。岑参曾先后在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供职,戍边6年有一半时间在轮台城塞度过。而扼守天山南北通道的轮台,不仅是身系大唐西域稳定的屏障,也确保着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