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素面朝天的人生(2)

时间:2021-08-31

  日常工作难免繁琐,阿里却像一个烙印深深烙在毕淑敏的心中。

  “无论是面对雪山,还是行走在荒原,我都有一种特别朴素的感觉,就是人生非常短暂、脆弱、没有价值和意义,如果你不努力地赋予它价值和意义,努力精彩地生活,它就会像昆仑山的雪或寒冰一样很快消逝,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这么想,也努力这么做。”当年的历练,促使34岁的毕淑敏铺开稿纸开始写作,一“吐”为快。

  “起初写小说完全没有经验,心中充满了激情,心里有话要说,要把它说出来写出来,就做了,就这么简单。”值夜班时,完全不懂小说章法的毕淑敏按自己的想法,不到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处女作《昆仑殇》。1987年第4期《昆仑》杂志重磅推出了《昆仑殇》,《小说选刊》接着转载,引起轰动。不久,获得第四届“昆仑文学奖”。从此,毕淑敏步入中国文坛。

  边做医生边写作,毕淑敏乐在其中。直至1991年,她决定告别从事22年的内科医生职业,专心投入文学创作,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作品相继问世。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

  46岁那年,已是国家一级作家、拥有文学硕士学位的毕淑敏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课程班的一名学生。面对别人的不解,毕淑敏说:“我一直对研究‘人’特别感兴趣。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很神秘,这个探索的过程让我着迷。正好有进行专业学习的机会,就很自然地报了名。”

  “在三年的学习里,我从来没有一次迟到过。”这位班上年纪最大的学生成为学习最认真的人。在她心目中,心理学就是让人觉得幸福的一门科学。在急速变化的年代里,许多人面对婚姻家庭、择业、教育、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工作压力等问题有诸多的心理负荷,期待做出理想的选择,求得内心平衡。在北师大主修心理学博士之后,毕淑敏与朋友合开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冠名的心理咨询中心。出乎她意料,咨询者纷至沓来,很多人为了得到她的诊治,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他们的执著和信任,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