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班是一个由45位学生组成的集体。我们班的奋斗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的班风、学风,同学间能团结友好、互相帮助的温馨和谐的班集体。” 一年来,我一直带领着学生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我知道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通过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长期熏陶才能形成。我以学生学习生活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加强了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卫生和劳动等方面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其中,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一定要做到细化要求,言传身教,指导到位。在开学初,我就听一个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听不懂大人说的话,不知道怎么做事情。”确实,我在教学中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老师没讲清或学生没听明白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去完成一个任务,学生们只能是瞪着眼睛看着你,不知道应该怎样做,结果做出来的事情事与愿违。毕竟只是六七岁的孩子啊,怎么能期望他们有很好的领悟接受能力呢?下面我就通过几个实例来具体说一说我的做法。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就要面临值日的问题。平时在家里都是宝贝,宠着护着,很少拿起扫帚扫地。所以九个学生要在早晨十几二十分钟时间内打扫好教室,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往往是早读课的铃声已经响了,可他们还没打扫完毕,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其实实在不能怪他们啊,关键要在指导方法,提高效率上下工夫。于是,我专门花了一些时间,教他们怎么分工,怎么按顺序扫地。刚开始几天,一定要在旁边指点,有时必须和他们一起打扫,几个星期过后,他们就能按照要求打扫了。而且我每天还对他们的劳动成果就清洁程度和完成时间两方面进行评比表扬,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劳动的积极性。因此,我班的学生早晨做值日,一般只要在十五分钟之内便能搞定,然后大家都可在早读课读书了。
再比如整理书包这么小的事情,孩子们往往是把书本往书包里一塞,就行了,要拿什么就特麻烦 ,因为里面一团糟。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因为他们懒,也不是他们故意。他们其实很想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实在是不知道整理的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专门找了一个时间,教孩子们整理。让他们把大课本和小课本分开放,注意把常用的放上面,本子放在最上面,这种方法非常成功,以后他们整理起来可认真了,还互相比赛呢,更令人高兴的是拿的时候也快速方便了。同样,教室里物品的摆放,学习用品的摆放,只要把要求的细节说到位,学生们就很乐意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比如我教孩子们传作业本吧,我要求在传作业本时要做到静齐快,即不能站起来,不能说话,把本子从后往前传到前面来,再由每组第一个同学把本子放在讲台上,一组正放,一组反放,组组分明,便于批改。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很快便能领悟,再通过一些时间的强化训练,又怎么会出现收发本子时乱糟糟的现象呢?
每个老师都有这么一个体验,每当上课铃响的时候,教室里总是一片喧闹,直到老师走进教室以后,学生才逐渐安静下来。为此,我没少发火,严厉地批评训斥,但所有的努力都收效甚微,下一次进教室,同样又是一片乱哄哄。采用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我一直在思考。一次,同往常一样向教室走去,又一次在喧闹着的教室门口停了下来,直到学生们全都安静下来,我才走进了教室。此时,我发现大家的视线全部集中在我身上,似乎在等待着我说话。顿了顿,我说:“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每一次要在门口站一会儿才走进来吗?”大家纷纷猜测,有的说:“老师累了,要休息一会儿。”有的说:“老师想让我们多玩一会儿。”
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回答让我哭笑不得。过了一会儿,班长梁奥梦站起来了,说:“因为我们太吵了,老师生气呢,我们可不能给自己班抹黑呀!”我奇怪,她怎么知道抹黑这个词,一问,原来教品德与生活的蒋红在课堂上说过这个词,我微笑着走过去,说:“同学们,大家乱哄哄的样子,会破坏我们班的形象,我们也就不能得纪律优胜了。为这事,老师没少发火,你们也没少受批评啊!试试看,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这个小小的缺点改掉的,不给班级抹黑。”可能是这不同以往的一次谈话收到了效果。
从那以后,上课铃声一响,大家便能安静地坐好等候老师。偶尔有些同学调皮捣蛋,立刻会有人提醒,批评他不该给班级抹黑。特别是做眼操时,一听到音乐响起,不管老师在不在,学生们就自觉地开始做了。一个难题竟然这样轻易解决了,这确实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但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我们采取某种教育措施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对这种措施的反映,只有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改以往狂风暴雨般的批评为和风细雨般地讨论明理,良药不再苦口,不是更利于病吗?
一年级学生都用铅笔写字,我的讲台上,经常会扔满学生拾到后交上来的铅笔。长的、短的、新的、旧的……经常抓起一大把,大声问:“谁丢了铅笔?上来领!”学生们早已熟悉了这种叫喊声,有的充耳不闻,有的不太情愿地上来看一眼,说声不是我的,又走下去了。孩子们对待铅笔的行为,折射出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浪费现象严重。唉,他们就那么不在乎自己的学习用品。处理这些铅笔,竟成了一件头疼的事。
细看手中的铅笔,我思索着,走上讲台,神情严肃地说:“同学们,我觉得老师的讲台成了收留所!”“什么是收留所,谁的收留所?”学生们都睁大眼睛,奇怪地问道。我没有回答,抓起一把铅笔高高举起,说道:“你们看,这些铅笔,就像一个个流浪在外的孤儿,好几天没有回家了,真可怜!它们多想回到温暖的家啊!”学生的目光转向了“孤儿们”,投来了同情的目光。“哪位好心人愿意帮这些孤儿找个家?”学生们争先恐后,但找不到失主了。
于是,我就让一学生分给班里的每个同学。我接着说:“孤儿现在到你家了,你可要好好照顾爱护它呀!可不能再让它离家出走了!”我针对此事还开说了自己小时候的事,因为节约,有些同学用的铅笔直到手再也捏不住才换新的。听我讲完后,我发现原先停留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不见了。我问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们回答:“我们应该爱铅笔”“我们不要乱花父母的钱”“我们 应该要节约”。看来,一个普通的话题在孩子们心中激起了涟漪。趁热打铁,我再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手中铅笔的遭遇。我说:“铅笔虽不值钱,但它却帮我们写了那么多的字,而自己一天天变矮了,这么好的学习伙伴,你又是怎么对待它的呢?”从此,讲台上很少有铅笔尺子之类的学习用品了,一旦有,也会马上被好心的主人领回家。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教师应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有效的教育,从小事抓起,正确把握孩子们的思想脉搏,不空洞说教,要采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方法,使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坎里去,使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
这事虽小,却是教育的极佳切入口。学生丢了学习用品,不知道找,不知道认领,是一种极坏的生活习惯,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学生自理能力的欠缺。但如果用传统的方式,向低年级学生讲述铅笔来之不易的制造过程,又不太贴近他们的生活,未必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我创造了童话般的情境,给非生物于生命,激发学生对“孤儿”的同情和爱,产生保护它们的渴望,轻而易举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但是,教育只是以事论事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育的延伸—培养学生自理的好习惯,爱护学习用品的好品质,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一定要舍得在这些小事情上花时间,班级无大事,事无巨细,处处皆教育。作为一个班主任,天天与学生在一起,有时小事发生了,不在意的话,也就从身边溜过去了。但有时抓住了,意识到隐藏在小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挖掘一下,就可成为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就是在这些微小的教育契机中逐步形成的。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沿着正常的轨道前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以上做的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教育、强化训练,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