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学方法总结(2)

时间:2021-08-31

  老师教学方法总结2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识字任务有明确的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这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艰巨的学习任务。那么教师如何把这一艰巨的任务变成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活动,突破教学难点呢?

  我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总结出一些识字教学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让汉字“生动形象”些。

  识字本身是枯燥无味的,而对这样的事物,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让学生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让汉字更加“生动形象”些,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具体方法有:

动作识记法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表示动作的字。如:“蹲”字的字形比较复杂,若要学生做一个蹲下的动作,然后再出示这个字,通过认读加上学生前面做的动作,他们一定记得很牢。同样的方法还适用于趴、推、眨等许多表示动作的字词。

图画记忆法

  比如:教学“网”字,我是这样做的:请学生回忆看到过的网,然后画一画。不一会儿,学生画出了鱼网、蜘蛛网,有的还画出了一个小男孩正坐在电脑前上网。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将这个“网”字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

字形联想记忆法

  我们的汉字虽说是表意文字,但是是经过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帮助识记字形。例如:“帘”字,让学生想象:上面的穴宝盖就像一扇窗子,下面的这个“巾”就像挂在窗户上的布帘,所以这个字是窗帘的帘。

二、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让汉字“有趣”些。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方法有:

加一加

  就是两个或几个熟字相加变成一个新字。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这类字时,相邻的同学就分别代表一个熟字,然后运用加法熟记。如教学“好”字,让相邻的学生分别代表“女”和“子”,口中还一边念“我是女,”“我是子”“女加子就是好”,“你好,你好,大家好!”这种由旧知识引出的新知识学生不但掌握了生字,又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学习兴趣也很浓。

减一减

  就是用合体字减去一个独体字变成一个新字。在教学这类字时,相邻两个同学分别代表一个熟字,然后运用减法熟记。如教学:“代”字,让相邻两个同学分别代表“袋”和“衣”,边念“我是袋,袋鼠的袋”“我是衣,衣服的衣”“袋鼠减衣等于代表的代”。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学得快,记得牢。

换一换

  偏旁是构成汉字的重要部件,学生掌握了偏旁从一定意义上说就基本知道了这个字的意思。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个优势帮助学生识字呢?可以让学生这样做:

  让两个同学分别代表两个形近字,采用边说边换位置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如教学“线”字,把“线”的绞丝旁换成金字旁,就变成了“钱”。

编顺口溜记忆法

  这种方法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很好,经常引导学生编一编识字顺口溜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一些形近字的辨别,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间、间,小日回家大门关。问、问,小口敲门别开门。

  牛羊吃草,草儿青;吃完喝水,河水清。

  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小牛要去告妈妈。

三、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汉字与孩子的生活“更近”些。

  利用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电视、广告、招牌以及商标等为媒体,引导儿童识字。

  如:学了“点”字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学生一下子想起来了:这是“好吃点”的“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洋”是“洋洋百货”的“洋”,“张开翅膀”的“张”是“开张大吉”的张。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简直是不胜枚举。这样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还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明白“时时处处皆语文”,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

四、自做“识字课本”,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让孩子们的学习更“自主”些。

  识字教学需要课本,这是学习语文的凭借。然而识字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至于生字的多义性,要在有限的课本中多次体现,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教材的学习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把生活中接触到的广告牌、商品包装物,还有各种报刊杂志,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体会收集、整理、编排的创造乐趣。

  识字教学充满乐趣,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想出更多的好方法、好点子,学生的学习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我们也会随着学生的成长一起成长。

  老师教学方法总结3

  教学步骤是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单元。从形式上看,课堂教学结构体现为一个个教学步骤的排列组合;从实质上看,这些先后排列的步骤又是有一定层次的——大步骤中有小步骤,小步骤中有微观步骤。微观教学步骤是课堂教学结构的最小单元,是课堂教学结构的细胞,也叫有效教学步骤。

  例如,教学一个概念,一般应按照这样的顺序安排教学步骤:理解概念的定义,认识概念的特征,掌握概念的具体应用,但是要完成这3个步骤,还必须分解出更小的步骤。比如,理解概念的定义就可再分为如下5步:老师板书概念的定义,学生阅读理解概念的定义,教师反馈学生理解的情况,教师举例证明概念的定义,学生自己举例证明概念的定义。不过,这5个小的步骤并非都是最小的微观步骤,其中第一步老师板书是个微观步骤,而第二步就可以再分解为3个步骤:阅读定义语句、分析定义语句内部的关系、复述定义的基本内容。可见,教学步骤的具体展开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整体教学目标进行逐级分解的过程。每分解出一个教学目标,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教学步骤。教学步骤的分与合与教学目标的分与合是统一的。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分解并不是绝对的——不是所有的目标在什么时候都必须逐一分解。这里有一个原则:要有利于学生充分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依据这一原则,该分解的就分解,该合并的就合并。

  分的好处是:第一,有利于研读教材。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对目标不进行分解,就会导致面面俱到,重点得不到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第二,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如果不分解目标,学生的注意力就不可能专注于某一问题,容易注意力分散,甚至手忙脚乱。第三,有利于理清课堂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章法明晰。如语文学科的文学作品,它既有表层信息,又有深层信息。当表层信息还没有完全掌握时,要深刻理解它每一句的微言大意是不可能的。因为文章是一个字句章篇的完整系统,各个部分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前后有照应,中间有过渡。所以,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先处理表层信息,再处理深层信息。这样,在理解深层信息的时候,就不会再因为没有掌握全面信息而导致理解不深不透。

  合的好处是:第一,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教材,掌握知识体系。例如,章节复习就适合先系统梳理知识,然后再进行强化训练。如果仍按照讲授新课时的教法,一步一复习,一步一训练,就不利于整体思维,不利于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因为单个的知识点无论怎样挖掘,都不可能达到整体思维的高度。第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节省教学时间。因为过多的分解不但使目标变得烦琐,而且还会因为学习、反馈环节的频繁出现而浪费时间。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课堂情景:老师列出10个句子要学生翻译,等到反馈的时候,每个句子让一名学生回答,10个句子就要找10名学生,而每找一名学生教师都要选择一番,学生站起来后又犹豫一番,这样,就会耽误很多时间。如果反馈时先让同学互相交流审定答案,然后再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学生就可以多翻译几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