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理解:

  《小珊迪》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爱丁堡的故事:卖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为了归还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被一辆马车轧断了双腿,但他仍然吩咐他的弟弟到旅馆给先生还钱,临时前挂念的仍然是他弟弟今后的生活。那位买火柴的先生被感动了,答应小珊迪永远照顾他的弟弟。小珊迪怀着感激死了。

  全文语言平实,却闪现着作者对小珊迪的无比同情和深深的敬意,充盈着诚信的精神光辉。《小珊迪》一课讲述的故事年代久远,并且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教材选择这一课大概并不是想通过它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毕竟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那么它的现实意义何在?我想,这篇课文打动我们的不是的语言和写法,而是小珊迪贫困的处境、是小珊迪为生计而乞求叫卖的形象、是小珊迪人穷志不穷的骨气、是小珊迪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而这正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做人的品质,也正是本文独特的人文价值之所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内容安排:

  老师带着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重点落实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叙述顺序,并沿着文中的“我”的感情的变化深入到语言文字中去研读,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从中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创新点:在小珊迪受伤,七个便士不知去向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二、说教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四部分“谈话导入&nt;——整体感知——研读悟情——小结全文”。 (具体见教案)

  三、说教法和学法

  遵循我备课组的十六字教学原则,即“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协商、交流评价”,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怡情。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在我组的十六字教学原则中有一条是“主动探究”。具有探究品质,是创新型人才的本质特征之一。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教育创新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其学习有着深厚的探究基础和广阔的实践空间。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在语文教学中,一句话该怎么读,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等,都在探究之内。现在,我就以《小珊迪》一课为例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探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师生之间形成这样一种特定关系: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诱导学生做出探究的反应,发展有益于探究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为学生提供契机。学生通过探究性思考,达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

  本课的教学以“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珊迪?”为探究点,以这一个大问题板块的学习直接而高效地与文本对话,落实探究过程。又以“你想研究哪一方面?找出课文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探究活动,学生在这一探究活动中,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情感是人的精神的内核。情感是的灵魂。体验作者的情感,品赏、运用作者表情达意的语言,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需要,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精神的需要。我在《小珊迪》一课的教学中,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通过动情的朗读,使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言语对象转换成鲜活的形象。采用生生互读,师生互读等各种形式,以期引起认知的共识、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是想通过扎扎实实的读书,深深切切的感受,让可怜、善良、诚实、守信的小珊迪的形象深入学生心中,使人文性和工具性相辅相成,相映生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确,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育人的个性特色。探究性学习毕竟是一种学习方式,然而,语文课毕竟姓“语”,我们语文老师应把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己任。

  语文教学中提倡学生探究性学习,我认为听说读写还应该有机结合,扎实训练。

  四、说媒体运用:

  本节课采用电教手段,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自学生字情况,用幻灯的形式导入新课,配上音乐,以起到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小珊迪》一课的设想及探究性学习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画图》软件中,两种线条工具的使用。

  《画图》软件,属于微软操作系统自带的小工具之一,功能并不强,作用并不大。但是,作为入门学习,了解相类似软件的用法,却也十分合适。软件容易获得,没有版权问题,学来好上手,学习难度较小。

  本课认知内容包括:

  1, 选取工具——直线;

  2, 选取线条宽度;

  3, 选取颜色;

  4, 画直线;

  5, 按下“shift”键,画线条;

  6, 选取工具——曲线;

  7, 选取线型,颜色;

  8, 曲线的两种画法。

  二, 学生状况分析

  三年级本学期初次开设信息技术课。根据开学初的摸底,大致有一半学生接触过电脑,有的会玩游戏,有的会在屏幕上涂鸦,而有的则从未碰过键盘鼠标。

  此时,《画图》软件已学过三课时,学生上机时间已有二十分钟,大约一半学生操作鼠标手法生涩,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易受相邻电脑屏幕画面干扰。这也是我校电脑排列方式弊病之一。

  但是,大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较浓,特别对于“学得好将有奖励”期望甚殷。这是上好本课有利条件之一。

  三, 本课宜在电脑教室里上。

  1, 时间分配:

  准备十分钟,教学三十分钟,小结十分钟。

  上课铃响,老师在教学班提出上课注意事项:请大家带上课本和一枝笔,不带玩具,不带食物和饮料,安静快速地到电脑教室门前站队。

  队伍站好后,进入教室,按正确方式开机。

  以上活动五分钟。

  上课导入:

  语言:

  请同学们打开《画图》,同桌同学打开课本p41,p42,上面有五副画。

  ……

  好看吗?

  (学生分头动作。回答:“好看!”)

  今天这节课,老师教大家画出其中的一副画,好吗?

  要画出这副画,需要用上几件新的工具。这就是直线和曲线工具。

  下面请大家看老师演示这几件工具。

  动作:

  打开教师机,切换到演示功能,为学生演示“直线”工具,然后退出演示画面。

  语言:

  请同学们自己画直线。

  ……

  动作:

  教师机切换到演示。

  语言:

  老师再来教你们画曲线。

  (演示曲线画法。重点在两种不同画法)

  大家看,老师现在画的是兔子耳朵。请大家自己画一下。

  ……

  老师现在画一棵蘑菇。

  ……

  请同学们画一下。

  ……

  老师现在柳条。

  ……

  大家画一下。

  ……

  好了,两种工具会使用了。各组同学选一副画,合作画出来。画得快,画得好的有奖!

  (以下时间,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生用鼠标的手势,纠正个别学生颜色选用不当,比如选白色,在白色背景上画不上。为个别学生运动示范使用“放大镜”工具修改图画。)

  ……

  (对少数画作完成的同学,在全班展示作品,并允许玩游戏。)

  语言:

  还有十分钟下课,请大家停下来。我们来欣赏几个同学的画作。

  (演示,展示学生作品。)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不错。下面,请大家把键盘鼠标归位,凳子摆好。带上自己的书和笔,安静地离开教室。

  反思:

  信息技术依托计算机和网络,充分展示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教学的强大功能。但是,它还不十分完美,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法。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开拓师生眼界的同时,也呈现出无尽的魅惑。电脑游戏,它是电脑的人都避不开的话题,它的诱惑力太大了,尤其对于小学生运动。很多同学就冲着“玩游戏”而喜欢学电脑。如果“信息课”上完全禁止学生玩游戏,会让学生失望,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因此,不能完全禁止游戏。只要把握好“度”,不使之滥,也是有助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