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说课稿(3)

时间:2021-08-31

  背影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我先说一下对教材的分析。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文章通过追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本文构思巧妙,结构精美,语言朴实,饱含深情。

  这一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学习本单元,重点内容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背影》一文中,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是最有价值的教学要素,是最关键的教学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确定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为此构建了三维目标体系,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依据对课程目标的理解,结合单元要求,以及上面对《背影》一课内容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把握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2、采用多角度阅读等方式进行整体感知,抓住细节描写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味父爱的伟大,对父母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背影》是一阅读教学篇目。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整个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一些疑难或富于探讨性的问题或小组讨论,或个别畅谈、教师点拔,其间融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既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

  因此,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启发学生读懂悟透。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1、情境导入。

  2、初步感知。

  3、整体把握。

  4、重点赏析。

  5、拓展延伸。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提问:我们的父亲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朱自清的父亲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学习了《背影》,大家就知道了。

  (二)初步感知

  我分3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1、初读课文,同桌或小组内相互检查重点字词,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2、听录音。配乐朗读此文,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要求和技巧。

  3、朗读课文,自我感知课文。朗读是学生练习语感,提高阅读鉴赏作品能力的有效途径,有感情十分投入的朗读,既能唤起表象,加深理解,又能训练思维。《背影》平淡朴实、亲切自然、感情真挚,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感受其间的情深意切,受到精神的愉悦与感染。

  (三)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理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主题,感受父子情深。

  2、先指导学生读文章,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3、这是教学的重点,我简单演示一下教学的过程。

  同学们,我们通过读课文,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能不能再读一读,认真思考一下,文中几次写到背影?能否分别起个小题目?说说理解了什么?

  文中有四次写到背影,一次是总写,其余三次,分别是:买橘子的背影,离去的背影,泪光中的背影。父亲的外表并不美,动作和语言也不漂亮,可是当我们读了以后,也忍不住像朱自清一样,眼泪又来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再回到文中,用心感受这份情,感受朱自清语言的魅力。

  (四)重点赏析

  你对哪一段,哪一句有感觉,交流一下。

  在此环节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细读,或沉思,或圈点批注,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与同学交流解决以上问题。

  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更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阅读兴趣,同时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完成教学目标(2)的学习。

  (五)拓展延伸

  1、小结教学内容

  2、让学生谈谈,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到了什么?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问候,也许是一次长谈……请你把最感动的那个时刻记录下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背影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背影》选自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这一单元都是回忆性叙事散文,本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

  2、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并赏析其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领会文章情感。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自主合作探究。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教学难点:把握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味父子之间浓厚的深情。

  4、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

  1、探究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

  2、合作交流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本课时新授内容

  2、讨论交流

  第一步是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两个问题:

  (1)文中四次写到背影,都出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哪一次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这一次的印象深呢?

  学生通过简单的思考讨论,不难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领会本文的构思角度“背影”,从而直接进入到本课的分析难点而不至于偏离。

  第二步学生自疑讨论。在这一过程里,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相关语段,写出自己设计的问题,并自由发言,师生共同筛选最符合教材要求、富有创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如:

  (1)父亲爬月台的动词中,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

  (2)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白发等等,而只写了背影呢?

  (3)文中写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是什么原因呢?

  (4)最后作者又写到背影,有什么作用呢?

  这样安排的目的∶

  (1)学生通过质疑、解疑,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让学生认识到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的结合的重要性。

  (3)通过筛选总结问题串,分散重难点,突出关键。

  3、深入语言、体会真情

  从本文的语言特色看,本文语言朴实。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尤其是父亲的那几句话。因此我会这样引导:

  “本文的语言十分朴实,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找出来读读品品。”

  都读过后再来品,让学生感受与单独的一句的不同感觉,放在一起品味,也许容易品出味道来。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所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适当引导、点拨。如“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一句叮咛,把二十岁的儿子当孩子!这就是中国的父母!不管孩子多大了,他永远是孩子!“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到达北京、担心行李的安全,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这朴实的语言都充满了对儿子的体贴之情。这一环节仍把重点放在了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上,突出了语文课“语味”的特点,继续指导朗读。

  4、课堂小结

  为改变课堂小结成为知识机械重复这种现象,教师先让学生回忆重点内容,由学生总结,教师给予肯定和评价。

  5、布置作业

  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写出一篇表现与父母亲情的短文交流。

五、板书设计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