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6)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思想政治》高二上册第四课第一节第一框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现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按说课评价的标准对本框进行说明。

  我说课的第一个内容是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知道,辩证法和唯物论一起构筑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巍峨大厦。唯物论是这座大厦的基础部分,辩证法是这座大厦的主体部分。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外乎三个方面:联系、发展和全面。其中,前边第二课已经学习了“联系”的知识,第三课学习了“全面”的知识,这里的第四课学习的是辩证法的最后一个观点——发展的观点。它是第二课和第三课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辩证法知识的最后总结,因此,从理论上讲,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国家***颁布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把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定性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即知识、能力和觉悟。根据这一精神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两个基本概念:内因、外因。

  理解一条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掌握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即“懂”和“信”;

  通过方法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会”和“用”。

  3、觉悟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多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实际,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 比如,学生成长中的内外因问题,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问题,顺境逆境问题,等等。

  三、教学重点

  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之所以把它确立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因为它既是这一节课中所学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培养学生觉悟的出发点,放在整个的哲学中,它也是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原理之一,所以必须作为重点来处理。

  四、教学难点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之所以确立它为难点,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抽象,人们不易把握,另一方面是因为高二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学习起来难度很大。

  五、教材处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12月出版的这套政治教材,内容上更具可读性,材料上更具新颖性,版式上更加活泼,更贴近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学习实际,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材在学习中的作用。

  对于本节课而言,要做到:

  分析教材提供的经典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精读教材中的黑体字,培养学生缜密思维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处理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知识向能力延伸。

  我说课的第二个内容是说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多处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事例,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对这些事例,学生能“知其然”,但从哲学角度讲,肯定不能“知其所以然”。

  为了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准备采用“读—议—讲—练”的方法。即让学生先读书,自学,充分讨论,然后由老师予以点拨,最后习题巩固。这种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与老师两方面的作用。

  我说课的第三个内容是说程序

  1、用巧妙的导语帮助学生突破概念关。

  巧妙的导语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为此,我教学设计的第一个板块是导语入境——分析“鸡蛋变成小鸡”这个经典事例。在学生分析这个事例时,导出内因、外因两个概念。

  2、用精辟的分析帮助学生突破原理关。

  内外因的关系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边的知识的基础。学习这一知识,主要依靠在分析大量事例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阐述,籍此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用适当的教学延伸帮助学生突破应用关。

  我本人要与学生一起探究课本上的“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事例,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我说课的第四个内容是说教学手段

  鉴于目前的教学装备已大大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日益普及。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出了一套CAI教学软件,运用声光电等先进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以上是对这节课的几个设想,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8

  小吴妹妹是我的老校友了,初中师范都是隔壁班的,虽然不常在一块儿,总感觉她挺亲,好脾气,末了,我也工作了,还做过她家一阵子的房客呢!新手上路,自然要向前辈请教啦,于是总调侃着说要去听她的课!这不,机会总算来了:年级同题会课,她代表我们一年级出马了!正在得意之际,接到顾老师叫我评课的消息,我又着实汗了一回!对我来说,上课不简单,评课也不容易啊,何况听过本校老师的一些精彩评课,更让我觉得不敢班门弄斧了,于是自己对自己说:学习怎么评课吧!不过现在的程度实在说不上评,只能像记流水帐一样写下听课过程中的点滴感受与想法吧:

  首先要竖起大拇哥夸夸吴老师的课前准备了:在黑板上画着一棵栩栩如生的大树,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树下是毛茸茸的小草,黑板中央写着“蚂蚁”“蝈蝈”的字样,在黑板的最右边写着本课要教学的新偏旁:米,米字旁;讲台上放着用各色粉笔写的生字和词语卡片。说真的,一进教室,我也被黑板上的大树吸引住了,仿佛我们的教室,我们的课堂都在凉凉的树阴底下,来到了课文中的童话世界,利用板画创设的情境一定也能感染学生。果然,上课伊始,学生的精神很饱满,注意集中,训练有素。

  老师的语言非常简练,清晰,要求明确。在导入新课的环节,老师以跟两个老朋友打招呼的形式读词,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什么(都有虫字旁)来识词,记词;再以讲故事的方式“有一天,蚂蚁碰到了蝈蝈,发生了一件事。发生了什么事呢?想不想知道”来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在初读时也做到了要求明确:自由读2遍。因为是一齐开始的,所以小朋友在第一遍读时变成了齐读,当时吴老师并没有打断他们,而是在第二遍开始之前再提醒要求,是自由读,这时小朋友也做的很好。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挺好,第一遍是小朋友读书兴趣浓厚的时候,如果中途打断,就有点影响情绪,而在一遍读完的间隙,再提醒要求,相信每个小朋友都会听得更清楚,同时也做得更准确了。在读完书后,我注意到了老师手势评价的方法,就是对读得好,读完坐端正的小朋友竖起大拇哥,这样的评价省时又同样能达到效果,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只要小朋友的心里是甜的。从这一小小的动作,就训练了学生眼到、心到、手到。这种方法倒也不是第一次听说,可是却往往忽略不用,真是小看了它啊!(在接下来自己的一节课上,我也见样学样了一回)

  指导生字时,细心的吴老师注意了对后鼻音朗读的指导,即使细微的错误也进行了明确的指正,如“乘”字的教学,我想,教育就是要从小处抓起的。除了检查生字时吴老师耐心指导,在检查初读段落时,老师也做到了评价的有效性。老师的评价是结合要求而非空泛的表扬,“你读得又正确又流利”,使学生知道怎样读才是好的,才是达到要求的。

  其中在疏通课文时,有一点想要和小吴老师商榷的,就是老师在问“你读了之后,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后,又问: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在学生精读课文,与文本深入接触,有所体会,有所对比的情况下,再问这个问题,那么小朋友的感情色彩就更为鲜明,也知道了为什么喜欢蚂蚁,喜欢蚂蚁什么了。

  吴老师的这堂课,设计理念应该也是体现随课文识字的意图,如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粮食”“满头大汗”“自由自在”都是在精读课文的时候出示学习的。其中在出示“粮食”一词时,老师是从初读时的问题引出的: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为什么?它们在干什么?(搬粮食)出示“粮食”指读,然后再来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感受天气。个人愚见,觉得可以先从看图开始,体会夏天的炎热,“在这炎热的夏天,小蚂蚁在干什么呢”,再联系文本找句子,或利用朗读回答来使图、词、句、文融为一体。当然就引读“夏天真热”一句时,小吴老师的评价语言很有感染力:现在已经20度了——更热了,有30度了——呀,真热都汗流浃背了,在这样的激趣之下,小朋友读得饶有兴趣,非常带劲。在出示“自由自在”一词时,老师就蝈蝈的“人格”问题进行了说话练习:你觉得蝈蝈怎么样?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而这时再回过来出示词语,理解什么叫“自由自在”,他们自由自在地干什么,感觉就有点像脱离了课文了。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是至关重要,也是存有争议的,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因此,以上就只是我的一点疑惑和浅见吧。

  当然,吴老师的这堂课是亮点不断的,整堂课注意了学生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比如,老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蚂蚁在夏天搬粮食是多么辛苦和艰难,体会满头大汗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从而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再如,课文中对蝈蝈笑话蚂蚁是傻瓜是一笔带过的,没有具体描述,老师就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和想象,来说说蝈蝈会怎么笑话蚂蚁,从而充实了蝈蝈的话语和行为,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最后的复习巩固阶段的设计,也是我们较熟悉的,确实是比较好的方法,注意了字形的识记,巩固了形声字的记忆方法,进行了口头扩词的训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小朋友来说是很有新鲜感的,更重要的达到了较好的识字写字的目的。

  对于优秀的课例,本人正在不断学习中,万望各位多加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