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4)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口耳目》是识字,写字教学的第二课,语文中的12个字都是象形字,并且配有形象的图片。新课标要求,识字教学应在符合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前提下,调动学生识字积累的热情,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低年级学生识记汉字,应在辨认字形中了解字义,结合字议了解,识记字形。并结合本课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ノ丶”3种笔画。

  (2)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难点是认识12个生字,会写“木”字

二、说教法、学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过程,必须然是主动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和帮助学习者自己学习。因此,我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制定以下教学方法:

  (1)游戏激趣法

  (2)图字结合识记法

  (3)合作、互助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出示卡片:山田家河水白车,复习生字。

  (二)学习口耳目

  1、谈话孩子们可真了不起,音节拼得正确,生字读得准,声音又洪亮,接下来我们来做游戏“贴一贴”。(老师画好脸蛋鼻子)出示剩下的器官,请仔细观察,应该贴在哪儿?

  2、学生贴。

  3、交流为什么这样贴?相机引导,这是古时候的人造的字。他们根据嘴巴耳朵眼睛的样子造出了这样的图形文字,我们叫它象形字。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变成了今天简单易记的汉字口耳目。(板书课题)

  4、多种方法识记口耳目。

  (1)音节拼读

  (2)去掉音节识记

  (3)说说你的记字方法。

  5、三位小朋友当生字宝宝,老师采访“请问口宝宝,你有什么用啊?”

  (引导学生上课用耳朵认真听讲,用嘴巴大声回答问题,用眼睛仔细看黑板、读书。)

  (三)学习“羊鸟兔日月火木禾竹”

  1、汉字中祥口耳目这样根据事物的样子造出来的字还有很多,我们联想事物的形状,就很容易记住它们。

  2、自主学习,读准字音。

  要求:借助图画,把象形字和现在常见的汉字比一比,找出它们相近的地方帮你记住生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不会读的请教别人。

  (四)检查反馈游戏识记加强记忆

  1、你记住字宝宝了吗?记住了哪个?用什么方法记住的?(随学生回答识记生字)

  2、游戏识记

  (1)老师说生字,学生快速举生字卡片。

  (2)老师猜谜语,学生悄悄举生字卡片。

  (五)巩固识字编讲故事发展语言张扬个性

  1、出示小黑板读儿歌

  2、展开想象选择你喜欢的事物编成一个故事。

  (六)课后题象形字连线

  (七)学写“木”

  1.认识笔画:板书“丨、ノ、”。

  2.教师拼出:十(强调:先横后竖)。

  3.(逐个出示两组笔画条)谁会拼?强调:先横后竖,先撇后捺。

  4.这三个字怎么写才漂亮?

  5.指导写,教师巡视。

  6.展示作业。

  (八)作业: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两个象形字。

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林海》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第十一册。这是一篇名家作品。文中景美、情美、语言美、意境美。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写了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由此展开的联想。大兴安岭以它的美丽与人们的自由欢乐,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天堂般美丽的画卷 。可以说,《林海》是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文章语言优美,平实中不乏生动,不乏色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可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这篇文章很适合让学生感悟、吟咏和积累语言。文章脉络清晰,学生易懂爱读,但要体验出平实文字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对部分学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此外,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很多学生没有见过。因此,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注意课文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学校,这里绿树成阴。近年来,为了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配建了一些现代化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等。另外,学校的生源都来自农村,乡村学生的文化底子是落后的,学习能力不够强。我与班里的学生在一个多学期的学习生活中相学相扶,我自己特别爱朗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所以在我的熏陶下,班内学生也对朗读情有独钟。在课堂上,他们常常能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滋有味,且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相当自主。这正是我进行教育教学的优势所在。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节课的设计,就是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都能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让每位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产生碰撞,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及本文的特点,本课教学还应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验文中的情感为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理解及体验的过程中感悟美意境,欣赏美的语言,从心底里萌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综合上述,本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体现在一点:在探究中发现美,在探究中欣赏美。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大兴安岭景色美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内容。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森林录像、生字卡片、地图。

  2、鼓励观察校园绿树林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谈话导入,诱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1、板书课题:林海

  2、讲一讲“林海”的意思。(森林像大海一样)

  3、师启发: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4、拓展思维,大家讲几个含有比喻关系的词语。

  ( )海 ( )海 ( )海

  (灯)、(火)、(书)、(云)、(人)、(花)、(星)……

  5、师肯定:大家三言两语就把我们的生活说得波澜壮阔,现在我们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茫茫林海去看一看,看完告诉老师你获得了怎样的印象?

  6、播放森林录像。

  7、生说印象(这里学生只要能真切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比如美丽、广阔、苍茫、壮美……

  8、出示地图,师引导生认知大兴安岭在黑龙江省。

  (这一环节设计的根本是联系乡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的,从课题入手,适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课件,引发学生对“林海”一词的讨论认知。这里师生平等地交谈,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题质疑。由于提供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碰撞与共鸣,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十分强烈。)

  9、师:我们了解了大兴安岭有关的森林资料内容,现在同学们不妨说说自己想知道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带疑问来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懂。看看,读了之后,说说文中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景物的美丽的?

  [这里依循文章的主线索(大兴安岭给了作者亲切、舒服的感受)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大兴安岭的景色为什么给作者以亲切、舒服的感受?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生自由读书,师相机正音。

  3、生汇报,师归纳内容板书:岭、林、花。

三、独立阅读,自主探究。

  围绕“大兴安岭的景色为什么给了作者亲切、舒服的感受”这一话题作进一步研究。

  师启发:请同学们读书,你对课文描写的景物内容中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这部分内容就是你研究的重点。读时,用笔画出关键的词句。边读边想:它为什么给了作者亲切、舒服的感受?

  [这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这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学习时空。生围绕研究的主题,自己确定重点研究的内容(岭、林、花),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文中摄取相关的语言信息。]

四、小组合作探究

  师引导启发,并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交流。

  (小组里,学生围绕研究主题进行分工与合作。在这一时段里,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试,思维相互碰撞,课堂上闪现着智慧的火花。)

五、集体交流,共同交流研究所得(这里以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文中描写一处景色的内容部分为课时学习目标)

  1、如果学生从第1、2自然段(描写“岭”的内容)切入,教学思路如下:

  (1)生读,边读边想:这个“岭”是怎样的亲切,舒服?

  (2)生读后讨论汇报。(师相机完成引导任务)

  A、大兴安岭的“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①师引导:这是用了什么写法?不一样体现在哪?读一读有关的语句。

  秦 岭 大兴安岭

  云横秦岭

  孤峰突起

  盛气凌人 岭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的,矮点儿的,长点的,短点儿的)

  岭温柔(长满了珍贵的树木)

  ②读一读,想一想各用一个词语概括秦岭与大兴安岭的特点。

  秦岭(险峻) 大兴安岭(温柔)

  ③该用怎样的口气读。

  个别读、 小组读、 全班读。

  注意点:a、轻声读法:比如“横着的,顺着的……”

  b、儿化读法:比如“高点儿的,矮点儿的……”

  ④生读后,师引导用简笔画一画秦岭和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 秦岭

  ⑤生画完展示自己的简笔画后,师相机引导生用三张写有“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生字词卡片相应贴在画上,以恰当地表达理解词语意思。

  ⑥师抓住时机完成引导朗读任务。

  a、此时,大家心中对大兴安岭涌起了怎样的感觉?

  (亲切、舒服、柔和、像母亲的怀抱……)

  b、这里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热爱大兴安岭)

  师在这时即可完成引导朗读任务,让学生明确用热爱的语气朗读以表达情感。

  ⑦生融情配乐朗读,深入感悟。

  (引导学生感受大兴安岭的温柔的美感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想象,通过画与读的方式,使文中的语言变成形象的画面,体会重点词“温柔”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

  2、如果学生的兴趣首先是研究描写“林”内容的第3、4自然段。教学思路如下:

  师出示教学挂图,生自学后当导游介绍3、4自然段,师相机引导,完成下面几个方面的学习(模拟教学):

  (1)生导游:……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a、师相机引导生指图讲颜色并朗读有关绿色的句子。

  b、找出比喻句,画大海的波浪并配上颜色。

  森林茫茫如大海

  c、师指导朗读。

  (2)生导游: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师相机出示挂图,配合学生的讲与读。

  句子①: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配合讲与读:用上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落叶松的多,朗读时要带惊叹、自豪的口气。)

  句子②: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反问句,要读出愉快、惊讶来)

  句子③: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反问句,读出美感)

  (3)美读(教师为学生学生配上音乐和画面),深情体会

  (4)拓展加深:这林啊,又 又 ,所以大兴安岭被称为林海。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协作学习里头的氛围,感悟所带来的欢愉,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种质的飞跃,弥足珍贵。课堂在自由、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形成了生生互动的可喜局面。教师作为学生的合作者,信息的调控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力,使教学显人性美。)

  3、假如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描写“花”内容的第5自然段,教学思路如下:(方法可用第2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思路)

  生导游去看“花”。

  师在生介绍景物时相机引导完成如下几个学习任务:

  ①a、两山之间……

  b、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师引导:指挂图,找“绣花鞋”。

  (指的是树与树之间,河岸上的花及小红豆)

  ②指导朗读

  ③认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

  a、将大兴安岭当作人来写,写它会打扮自己,这样就生动、形象地将在兴安岭的天然美展现给读者。多美啊,好象是经过了精心打扮,实际是秀美天然成。

  b、拟人化的作用还拉近了人与大兴安岭的距离,使得大兴安岭看起来,显得更亲切、柔和,使人更舒服。

  (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动力源。在这里模仿当导游向游客介绍景物特点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情动而抒发”。)

六、总结本课研究成果,引发进一步的探究。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当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会随之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指令的发布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激发者、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教师与学生人格意义上的平等不仅表现在语言、体态、表情上,更重要的是,教师把学习的时空、学习的主动权(包括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确定等)还给学生。课堂上有争论、有共鸣、有静静的沉思,还有跳动的火花。教师随时都可以点燃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现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潜能,与学生共同进步,课堂也会处处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评 析】:本设计主要采用“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共同交流研究所得”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阅读文本发,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本设计中,教师致力于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学习探究实践的机会,搭建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提供了广阔的学习时空,让学生自己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发表和交流自己的建议,充分地展示了自我。在设计中,教师让学生把阅读文本后最感兴趣的部分做为研究的重点,然后围绕研究的主题,自己确定重点研究的内容,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文中摄取相关的语言信息,接着教师引导启发,并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交流。在小组里,学生围绕主题分工合作,对学习过程进行了自我调控,思维相互碰撞,课堂上闪现着智慧的火花,最后是集体交流共同研究所得,这些环节的设计,重点突出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

  总之,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