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6)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蜜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 20 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 “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 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实验的过程,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从而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介绍实验过程的方法。

四、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将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1)谈话激趣法

  在学生交流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 我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会利用精炼的语言,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体验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3)读书指导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上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在花的海洋里徜徉了一番,今天让我们再一起走进昆虫的世界去感受一下。昆虫界里有一种神奇的小生灵——蜜蜂,非常惹人喜爱。关于蜜蜂你知道什么?

  2、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复习旧知: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蜜蜂引路》,通过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的能力,法国科学家法布尔还做了一项有趣的试验来证实蜜蜂的这种能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 通过开火车的方法,让学生读准生字并组词(多人朗读)。提醒难读的字把它读准,并可读一读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2)含有多音字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 蜜蜂飞的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3、指名读课文,评议。

  4、默读课文,思考: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试验?生交流。

  (默读是本学段第一次出现的朗读要求,师需指名默读的要求是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必要时可动笔画重点词句)

  5、提问:哪些自段段写了法布尔做的这项试验?哪些自然段写他得出的结论?

  6、生交流回答。(2—5自然段为试验过程,6自然段为得出的结论)

  (三)写字指导:

  1、提示容易写错的字,如“论”的右边不要写成“仓”,“试”“袋”的右边没有一撇,“减”的右边有一撇,左边是两点水。

  2、师范写难写的字,如“概”等。

  3、生抄写生字、新词,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生字朋友,也知道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实验。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做试验的,试验的结果又如何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课后收集有关蜜蜂的更多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原因(1)

  试验(2—5)

  结论(6)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是教科版九年级第三单元,第七课中的第一个课时,这课时是学习好第三单元的前提。是对学生很好的道德教育课。

  2,课标要求

  知道 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 解我国弱势群体的概念;了解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类型及其生 活 状况。

  能力目标: 掌握讨论合作的方法 ,学习观察研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 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敏感性,让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培育关心他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4,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和生存状况,教学内容学生并不难理解,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了解体会我国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在学生了解与体验中拓展其关心他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是本课的难点,不仅要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温暖,还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能为弱势群体做些什么。

二,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讨论交流法,问题探究法等 。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法等。

四 , 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五 , 说教学过程 :

  一,引入:看看他们

  1,播放一组反映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照片。

  2,师问:你发现了什么?

  3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人确实处在困境之中,他们是生活中的弱者,需要他人的尊重与帮助 , 其实 , 他们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和关心 , 是全国人民想方设法帮助的对象 , 国际上为他们取了个名字叫“弱势群体”,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的情况。 (目的:通过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弱势群体。)

  二,什么是弱势群体 (阅读课本第 46 页 ) —重点

  1,弱势群体的概念。

  2 、弱势群体的特征。 (学生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可明白。师生谈话就可完成。)

  三,我国的弱势群体 —重点

  1,在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2,这些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这些弱势群体存在什么困难?

  列图表帮助学生学习(先幻灯呈现空表格)

  弱势群体的类型

  形成的原因

  存在的困难

  农村贫困人口

  交通不便 , 经济落后 ,

  文化水平低

  解决不了温饱

  农民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远离家乡 , 举目无亲 , 遇到困难无人关照 ; 工资待遇比较低 , 生活条件艰苦 ; 缺乏医疗保障 , 就医困难 ; 离开户口所在地 , 子女入学受到限制等.

  身患疾病和残疾的人

  身患疾病和身有残疾

  一些身患重病而又没有医疗保障的人,因付不起医疗费而要忍受病苦的折磨;一些患有特殊传染病的人,不但要忍受他人的歧视,生活在极度的痛苦之中;对于一些残疾人来说,除了病痛之外,最大的痛苦是就业,他们往往因为无法就业而生活没有着落.

  遭遇灾祸的人

  自然灾害 , 意外事故

  抵御灾害的能力很弱,生活很困难。

  城市下岗失业工人

  技术不高,企业倒闭等

  难以维持生计

  ( 本部 分 采用小组合作 、问题探究和 讨论交流 的教学法完成,有三个问题都是重点,通过表格,学生可以很好地合作,学习效果明显。)

  四,感受祖国和人间的温暖

  教师:国家和人间为弱势群体做了什么(幻灯呈现)

  国家 :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 “ 两免一补 ” ,取消农业税,农村合作医疗,建青藏铁路,帮助灾区人民及灾区的重建,制定保护弱势群体的有关法律,等等. 只要有弱势群体的地方就有国家的关爱!

  人间 :

  1 、集体:春蕾计划,中国扶贫基金会,安康计划,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等。

  2,个人:时代先锋 ——— 姜丽娟 爱人天使 ——— 高耀洁 好人 ——— 丛飞等等

  五,身边的弱势群体

  教师:讲姜丽娟等事迹,问 : 听了这些你们什么想法?

  教师:我们虽然没有姜丽娟等人那么大的力量,但我们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身边的弱势群体。问:你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弱势群体吗?

  教师:你会怎么帮助他们(同学间说交流再告诉老师)

  教师:一起看看别人是怎样帮助身边弱势群体的(幻灯呈现)

  (四、五环节重在突破难点: 在学生了解与体验中拓展其关心他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分别从国家、个人与身边激发学生关心他人的 情感和价值取向 。)

  六,拓展与升华

  教师: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感受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播放《朋友别哭》 ( 由弱势群体图片合成的视频 )

  七, 教师总结

  弱势群体确实需要我们关注和关怀,所以我们要走进弱势群体,和他们成为朋友,帮助他们走向自立、自尊、自强。

  八 , 作业

  为身边的弱势群体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