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所见》教学反思

  不知为何,古诗总是上不好,也参考了很多教案,按照教案来教,课效果就是不理想。

  细细想来,是因为自己教得太细了,总觉得什么都要教给学生,抓不住重点,如此“细嚼”,课堂拖沓不说,学生也学得无趣。

  譬如《所见》一诗。学生先读了几遍,我让学生读一二句,看看哪里不懂。学生提出为什么歌声振林樾?我便问林樾是什么意思。其实想想,这种较为生僻的词没必要问学生,师直接说是树林效果更好些。

  我又问学生为什么用了“振”呢?哪些时候声音是振动的?有学生说山上,我解释说那是回声,不是振动,这下课堂就冷场了。我只好自己说,比如放鞭炮,工厂里机器声,打雷的声音都是振动的,振动表示声音很响。观察学生的反应,对于这个“振”字,孩子们还是一知半解。

  课后想想,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古诗也不一定要字字懂,关键是理解了意思后那种诗情画意能带出来就行。譬如“振“字,学生的经验不充足,也确实不好讲,那就干脆不要让学生讲了,老师一语带过:“振动”表示声音很响,诗中用“振”字便说明牧童的.歌声很响,把整个山林都振动起来了。讲解完了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牧童歌声的响亮,在朗读中去理解,这样的处理我想反而更好些。

  还有“意欲”一词,我问是什么意思?这又是一个难解释的词,学生回答不上来,不如让学生观察插图,理解牧童想要干什么,再用诗句表达出来,这样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真觉得,一年级教古诗不需要细嚼,有时需要囫囵,把握大致的意思后通过反复朗读去理解。如此“细嚼”“振”、“意欲”等词,只会嚼得无味,嚼进去的也未见得就被吸收。

【《所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所见教学反思-

2.所见教学反思

3.《所见》的教学反思

4.所见的教学反思

5.《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6.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7.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8.《所见》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