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计划(3)

时间:2021-08-31

数学教学计划 篇5

  一、教学内容

  本册的教学内容有:

  ①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②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③分米、厘米、毫米和克的认识

  ④直线和线段

  ⑤万以内的加法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万以内的加法。

  本册的教学难点是:7—9的乘法口诀和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

二、情况分析:

  201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生活后,已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及时上交作业,检查和订正作业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个别后进生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有几个孩子对奥数有着浓厚的兴趣。

  204班的孩子生源比较复杂,相对调皮了许多。大多数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但数学方面冒尖的孩子很少。后进生比较多,但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已有长足进步。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全部乘法口诀,能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和万,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掌握加法的笔算法则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万以内的加法笔算和百以内的加法口算。掌握用调换加数位置验算加法的方法,初步具有验算的习惯。

  4、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厘米、毫米和质量单位克,掌握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化聚。

  直观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5、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

四、教学特色

  1、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教学乘法口诀,从编儿歌再编口诀,降低口诀的难度。

  2、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日记,通过寻找其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3、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争取做到自己能学懂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具体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动脑筋钻研问题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开发智力上有促进作用。

五、课时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备注

  17的乘法口诀——练习二收心

  2倍的认识——8的乘法口诀

  3练习四——两类应用题比较(24页)

  4练习六——练习八

  5求一倍数应用题——三类应用题比较(44页)

  6练习九——练习十小结

  7有余数的除法——练习十二

  8乘除两步计算式题——复习(二)

  9复习(三)——练习十四(一)小结

  10练习十四(二)——认识算盘

  11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克的认识

  12直线、线段的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小结

  13五一劳动节休息

  14练习十六——隔位进位竖式计算

  15练习十七——练习十八

  16连续进位竖式计算——复习小结

  17复习第一单元

  18复习第二单元

  19复习三、四单元

  20复习第五单元

  21总复习、期末测试

数学教学计划 篇6

  一、教材分析:

  “加、减法的估算”是学生在学过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虽然“估算”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但在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接触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只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学生就能比较容易掌握。教学中,通过对两位数加、减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算法多样化;能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和作用;并能运用估算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计算与初步估算”的知识和经验,有了一定的数感,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对计算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说学生对数与计算的感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从班级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县城,有的孩子是农村来的,但也在县城生活,对教材中的情境还是比较熟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但班里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个别学生一位数的加、减都算不对,而且算得速度极慢,思维习惯不规范,学习方法不有效,习惯养成也不好,这都是需要关注的地方。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回到原来的教学楼上课,高兴吗?

  生:高兴。

  师:还有其他班的数学老师也来到了这里,请同学们起立向后转,向他们问声好。(学生问好)

  师:刚才和老师们打招呼时,觉得来了有多少位老师呀?

  生:我猜有20人。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数的?

  生:我蒙的。

  师:那你蒙的有点多了。

  【想不到学生要用“蒙”这个字来表达,我及时抓住这个生成,引导学生感受到猜数也要有根据,不能乱猜、瞎蒙。】

  生:有15人。

  师:为什么猜这个数?

  【接着上面的环节,加深学生的认识,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

  生:我大概看了一下,觉得像这个数。

  师:眼力还不错!就差一点,还是少了那么一点点!

  生:有16人。

  师:恩?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老师刚才说15猜的少了一点点嘛,所以我就想,或许是16。

  师:你很会收集有用的信息,帮助你分析!祝贺你,你说对了!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师:给老师们介绍一下,我们二(6)班有多少人呢?

  生:43人。

  师:还能怎么说呢?

  师:给大家一个词语,你用它来说吗?(板书:“大约”,引导学生齐读两次。)43人大约是几十人?

  生1:43人大约是40人。

  生2:43人大约是50人。

  生3:43人大约是45人。

  生:16人大约是20人。

  师:为什么要说成20呢?

  生:因为16接近20这个整十数。

  师:今天这个教室里大约有多少人?

  生:电教室大约有6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们学生大约是40人,老师们大约是20人,合起来不就是60人嘛。

  师:在数学计算中,有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估计出粗略的数据就可以了,这叫做估算。(板书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2、探究估算。

  师:星期天,妈妈带100元钱去买下列生活用品。(课件出示主题图。板书:100元)

  师:妈妈要买28元的热水瓶,43元的烧水壶, 24元的水杯。

  学生再次复述题意。

  师:妈妈带的钱够吗?请小朋友想一想:要判断妈妈买这三种东西带的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生:不需要。

  师:请你帮妈妈估算一下,带100元钱够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你是怎样估算的?把你的方法给小伙伴们说一说。(学生互相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估算方法跟大家说说。

  生1:我是这样想的:热水瓶28元,就是大约30元,烧水壶43元看成大约是40元,水杯24元大约是20元,30+40+20=90,所以100元钱够了。

  师:他的这个方法好吗?大家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2:28+43+24=95,100元肯定够。

  师:你这是直接口算出了准确答案,计算能力真高!

  生2:我就是这个方法,我是从100元中减去28元等于72元,72元减去43元等于29元,29元减去24元等于5元,所以带100元够了。

  师:你们用的是连减的方法。还有吗?

  师:和小伙伴商量商量,看能不能想出其它办法。(教师巡视,及时捕捉学生中的先加后减的念头,予以启发。)

  师:通过商量,和小伙伴想到新方法了吗?

  生3:先算热水瓶、烧水壶一共要花掉大约70元,还剩30元,水杯卖24元,钱是够的。

  生4:也能先算烧水壶和水杯大约要用60元,剩下的40元买热水瓶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