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心理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1-08-31

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心理学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科技不断发展,但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在不断提升,与父母、教师的冲突事件也是逐年增多。在公共场所中,青少年不恰当的举止、言语正横行街头;在学校中,青少年团体欺负、殴打、恐吓校内学生的案件也是经常见报。上述事件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导致他们在情感方面无法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青少年嚣张跋扈、目无法纪的自私心理。最近发生的许多事件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当下家庭、学校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忽视了情感体验教育,从而使他们无法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绪,也无法做到理解他人,不能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在情感发展方面造成了障碍。

  一、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的现状

  情感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展示途径,当一个人的情感出现问题,外在行为也会变得异常。近年来,青少年虐待动物、殴打同学,甚至谋杀犯罪的新闻都时常听闻,这些反社会、反治安、反法制的行为都指向一个原因,那就是这部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都有极大的缺失。很多年前云南大学的马加爵连杀自己同学的案件,这两年热议的复旦大学学生毒害室友案件,这些事实都表明,不管你拥有多高的学历、多么丰富的知识,一旦情感体验出现问题,将是非常恐怖的。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代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是长期中国教育体制的漏洞造成的。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是当下众多青少年反常行为中的成因概括点,指的是个体在情感的感觉、理解、表达层面上都明显低于正常水平[1]。

  二、从发展心理学研究视角分析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的原因

  (一)理性压倒感性的历史传统

  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都重视理性思维的教学。将人看作理性的实体,却将情感看作是人体的本能,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见。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教育,都将理性视为追求真理的力量。在这种大背景下,人类致力于探寻理性的真理,最后就只剩下理性的人通过科学的方法行进于追求真理的荒漠上。理性之上的教育理念使人渐渐丧失感性情感,“小不忍则乱大谋”“三思而后行”等思想理念都认为感性情感是成功的阻碍。在这种理性至上的背景下,教育渐渐演变成了说教的模式,在情与理的对立面上,理已经占据了大半壁空间,往往情与理无法共存,仿佛情的存在会产生不良效应。

  (二)“应试教育”的教育环境

  当下,中国已经开始倡导素质教育,但多年来的“应试教育”留下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应试教育”过于看重青少年的考试成绩,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演变成了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完全忽视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只剩下冷漠的研究与发现。科学知识仿佛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全国的人民都在为科学知识喝彩的时候,情感被置于一个不见天日的角落[2]。在“应试教育”中,教育就是完成考试,学校的教育变成了机构式的教育,互相攀比学生学习成绩,教育不再是创造文化的源泉,而是彻底将青少年封闭于科学知识中。

  (三)情感压抑的内心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敛、含蓄的元素决定了当下青少年的情感表达方式:内敛、含蓄。所以,青少年会将很多情感积压在心里,久而久之,内心世界是非常压抑的。缺少了情感的表达,自然就缺少了自我的思想,从而无法展现在行为之上,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都是非常孤僻的。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青少年忍受着痛苦,接受标准化的应试检查,接受教师、父母关于成绩的训斥。其实,没有人际交往,没有真实情感表达,没有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是非常可悲的.,也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虽然,国家教育开始提倡要重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提升青少年的情感体验,但是,教育模式艰难的转变导致当下还是收效甚微。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解决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的途径

  (一)让青少年完整地体验社会

  青少年在年少时会有父母的庇佑,但在未来必须离开父母的港湾独立生活,因此让青少年完整地体验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发现,完整体验过社会的人比较容易建立自我的自信心,随之带来属于个体的安全感,从而拥有解决未来社会中出现麻烦的自信心。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社会的概念越完整、现实,他们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会越强,对于未来的期盼也会越多。综上所述,让青少年完整地体验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的家庭与学校教育都提倡保护青少年,甚至有时提供了过多的保护,禁止青少年的各种社交行为,这些举动并非都是正确的。如果青少年的父母和学校可以放心地张开双臂,让青少年独立前进,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他们一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良多。曾有著名学者发表言论说,凡是孩子自己可以胜任的事情,父母和教师没有必要代劳,不要怕孩子做得不够好。

  (二)关注青少年在校期间的情感体验

  青少年阶段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因此学校是青少年平常花费时间与精力最多的场所。学校如果可以更加关注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必定能够更好地解决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的问题。从理论上而言,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可以带给青少年快乐的,是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到底是满怀期待的还是冷漠呆滞的,教师应该重视这一情况。随着学科知识复杂度的不断提升,青少年对于学习的态度会越来越厌倦,如果学习成绩差,自然也会不断减弱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信心。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做到“有心教学”。教师要注意自己与学生的相处方式,不可过于亲密又不可过于冷漠,从而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民主、和谐,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信任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两者共同的发展。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去[3]。

  (三)充分发挥相关课程的情感体验教育功能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青少年日常任务就是课程学习,教学目标、效果大部分都是依靠课程实现的,但是课程中情感体验教育功能在国内都一直并未被重视起来。青少年从小接触到的教育中都有思想品德这一门课程,从教学目标设立、教学任务分配、教学模式确立再到教学实施以及到教学评测,都受到校方、教育部非常多的重视。但是,一直以来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都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导致学生会做题目,但不会应用于实际。因此将情感体验教育融入课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从理论上来说,忽视情感体验教育功能的课程是不合格的。只有充分发挥思想品德等相关课程的情感体验教育功能,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才能培养青少年健康、完整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更加出色、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社会才会不断进步。此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加强青少年情感体验教育的教育目的增开相关体验课程,比如开设人际交往课程,让青少年学生尽早开始接触这项社会必备技能,通过专门的课程增强自身体验,获得教育效果。

  (四)重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

  只有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才能加强青少年的情感体验,才能解决青少年的情感体验缺失问题;同时,情感体验缺失也会不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呢?国内心理学相关学者曾提出,健全的人格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青少年个体心理的正常发展,心理并未扭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属于主流意识形态,并未产生报复社会等黑暗想法;第二,可以有效处理人际关系,与父母、同学、教师之间的相处属于正常范围之内,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没有严重矛盾,不存在自闭状态;第三,可以自主控制自己的精力与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学习中,那些沉迷于电脑游戏无法自拔,明知道学习是目前第一要务却不能将大部分精力置于此的青少年都存在一定问题。

【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心理学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情感体验的作文

2.家庭教育的缺失论文

3.青少年网络同一性实验的心理学研究论文

4.情感体验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5.立足语文课堂培养情感体验论文

6.关注情感体验 优化语文教学的论文

7.关于机械专业教学课改中的情感体验论文

8.论文积极情感体验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