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3)

时间:2021-08-31

社会实践报告 篇4

社会实践报告

  环卫工人是否是弱势群体?环卫工人是否应该得到更多地关注?市民眼中的环卫工人与他们的真实工作、生活是一致的吗?带着诸如此类的问题,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环卫工人有力量”团队对此展开了社会调查。基于160份有效市民问卷,以及对环卫工人及相关负责人的采访和亲身体验环卫工作的经历,整个团队在为期5天的实践中收获了很多,最大的收获就是带着最初的热情去“求真”,还原最真实的当下环卫工人的生存现状。

  我们一直在想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何在,就像有市民在我们的问卷中提到的建议一样“希望你们能继续做下去并做好,而不只是一次暑期社会实践”,尽管我们很清楚这次社会实践的影响毕竟只是微弱的,但全队成员对其抱着最大的热忱,努力去获得一些真正所谓有价值的东西,赋予我们的实践存在的意义。

  整个团队由6人组成,均为政府管理学院13级学生,由于专业学习中涉及到关于数据分析处理等内容,也会有政治学、社会学的理论支撑,所以这算是我们团队的一大优势。此外,团队中的张晨同学对摄影、视频制作等颇有研究,也为实践的顺利开展注入了技术上的信心。

  最初确定的主题是“南京市环卫工人的现状——以栖霞区与鼓楼区为例”,理想状态下应该是需要对栖霞区与鼓楼区的环卫所进行全面采访的,然而由于种种阻碍,最终我们只能采访到栖霞区环卫所仙林项目组的负责人之一以及环卫工人,这应该是我们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最大的不可为的遗憾。但也很感谢仙林项目组能对我们的实践活动给予最大的支持,毕竟通过近一个小时的采访,对于仙林片的环卫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加之能够在环卫的第一线亲身体验环卫工人们的日常工作,让我们对这一职业抱有更大的情感与尊重,感谢每一个城市美容师为这个城市风雨无阻的付出。

  整个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筹备阶段,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源对环卫工人这一职业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并且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采访问题等;第二阶段为正式实践阶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也就是给予了我们“躬行”的时间,自我的观念或者是文献的资料都不足以支撑我们的研究,因此我们走上街头去收集市民对环卫工人的态度、去采访正在工作的环卫工人、去采访相关的负责人、去体验环卫工人的工作强度等等,这些不仅让我们深入挖掘了自己的实践主题,也让我们在比较中重新塑造着对于环卫工人这一份职业的认识;最后一个阶段则为总结反思阶段,一起讨论接下来要做些什么,一起回顾着我们的收获与感动,不仅付出了也收获着,对于每一个人都会是一段可能磕磕绊绊但却不失美好的记忆。

  比如从最初发问卷的露怯到最终能完成200份问卷成果的喜悦,比如清扫街道时队员们磨出的一个个小茧子到最终望着身后整洁敞亮的地面的自豪,比如从最初创建微博账号一点点记录我们的成长到后来能被南大团委和仙林头条转发所受到的鼓励,比如说从最初对于选题还是比较混沌的状态到后来一步步去践行我们的准备,许许多多的突破即使只是陌生人的一句肯定也让我们感激与感动。

  最后我们的主题确定为南京市环卫工人现实生活状况与市民观念的差异比较,因为在调查采访中我们也发现了其实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与媒体对环卫工人态度的转变,环卫工人们的工作条件正发生着改善。虽然也存在着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但“求真”是我们本次社会实践或者说是我们在今后的学术道路或者生活中需要的坚持,不能被传统的观念所左右现在的事实,因此需要去发现去传播我们所了解到的真。

  实践结束了,但我们却不会忘记最初的坚持,对于环卫工人这一职业的了解也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希望所有的环卫工人们能有一个更加公平的生存环境,也期待我们的城市在环卫工人、市民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中变得更加美好!

社会实践报告 篇5

  当最终我们将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定为“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利弊分析”的时候,我就明白这一次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历练项目或者锻炼自己,我们的课题决定了我们关注的是社会问题,是如此敏感的教育问题。作为中国基础教育十二年的亲历者,这种使命感是如此的强烈。

  为了配合支教团队,我们实践的时间选在八月初,正是三伏天。被xxxx的烈日送走之后,又被xxxx的骄阳迎接。二十八小时的车程也是我人生中的一最了。当车窗外的平原变为起伏连绵的群山,当我们每隔几分钟就要穿越一个山洞,我知道这里离家越来越远,但是距离我们的使命之地却越来越近。终于一声笛鸣,我们来到了xxxx高原的这座城——xxxx——我们七天实践的根据地。

  我们的时间很紧张,夜里十点入住宾馆后,我们就立即召开了在xxxx的首次实践会议,进行明天的工作安排。我作为后期工作者,在工作前期主要负责拍摄照片和视频,为将来的宣传片做准备。突如其来的大强度工作让我有些眩晕,毕竟前一个月我在家安逸了太久。但是那份使命感和初到xxxx让我很兴奋,二十八小时车程之后的第一个夜晚,我凌晨一点才睡。之后的三天里,我们去了扎佐中学,大方一中和毕节一中。每天我们都要早早起床去坐长途汽车赶往学校,然后进行访谈和发放问卷,之后马不停蹄赶回xxxx。午餐就在学校的食堂应付应付,累了也只能在返回的车上打个盹,稍稍休息一下,因为下车之后就要准备明天的工作。

  三所学校,三个支教小队,我们在寻找答案。究竟是什么让原本神圣般的支教有了“鸡肋”的质疑。三天,我们面对着不同水平的学生和学校,采访着不同的支教者,他们有着不同的态度和回答,而我们也渐渐有了答案。三天的实践让我早已忘记假期的舒适感,我也开始喜欢上xxxx瞬间的烈日和刹那间的阵雨。与支教者的深入访谈也让我们更了解这样一批怀揣善心的大学生,与受教者的交流也让我们更清楚这样一群怀揣梦想的山区学生。而他们之间的知识和梦想的交流也被我们匆匆地记录,也许我们无法将中国教育现状阐释清楚,也许我们无法将支教的利弊分辨清楚,但是这大山与大学的相遇和交流却以其真挚的初衷将我打动。

  短期支教的弊端有些是先天性的,毕竟这种公益的教育只是教育发展缺陷的亡羊补牢,它不应该承担教育本身缺陷带来的质疑。现在我可以给你陈述短期支教的利弊,但是又怎样呢?只要教育不公平存在,支教就有存在的价值,就算它有些时候是那样短暂。支教是教育不公平的产物,更是社会公益和善心的体现,而大学生支教则是新时期新青年感恩社会的途径。无论支教的受益者是大学生还是当地学生,我都认为这是一种让社会受益的存在。

  三天的奔波,五天的实践,七天的行程。我和我的队友们完成了我们大学生涯里第一次社会实践。虽然现在还不知道我们的成果是否能得到学校的认可,是否能为社会贡献力量,也不知道自己当初的使命感现在是否变成了成就感,但是我们一起努力到深夜的日子会是美好的回忆,也许就是大学四年唯一一次关于社会实践的回忆。

  长途的大巴在爬盘山路的时候,晕车的我不敢把目光从窗外的山水云雾间移开,那美景像这几天我们遇到的山里娃的眼晴般动人。也许就是这圣境般的景色和天使般的心灵才让我们一路走了下来,为了一份使命,也是为了一份回忆。

  xxxx的山山水水,晴晴雨雨像一幅水墨画电影带着九个人的背影定格在这个八月,这个暑假,这个青春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