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田水利建构状况与强化途径研讨论文
在以水田为主的平原地区,水利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田间作物长势的优劣,最终决定着收成的多少。水利建设服务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决定了粮食储备,粮食储备影响着国计民生。相对全球而言,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22%以上的人口。尽管这是个完全值得骄傲的数据,但我们依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看到数据背后的隐藏着的忧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迈进,耕地在快速减少,而人口却在持续增加。为了能使更少的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我国农业必须走出一条高产增收的道路来,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则显得尤为迫切且任重道远。而另一方面,中国是水资严重源匮乏的国家之一。伴随着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地区出现了百年不遇的旱情,甚至连千古奔流的长江都多次出现断流。在如此恶劣的季候环境下,如何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合理地利用好现有的水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国北方农田水利建设的当前状况
总体来看,中国水利建设多集中在南方的主要江河区域,农田水利往往不被重视。相较而言,北方因缺少河流,农田水利建设更为落后。尤其长白山系的广大山区、丘陵地带,一些地区靠天吃饭的历史仍未改变,而辽宁的阜新、朝阳等地,十年九旱的现象依旧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当前的北方农田水利设施多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遗留物,很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损毁。有数据表明,大型灌区的建筑毁坏达38%以上,中型灌区已近45%,小型灌区则损毁过半。由于旧的农田水利设施始终在修修补补中负重运行,得不到全面的、根本的修缮,新的水利建设又不能及时跟进,或得不到正当的养护,致使灌区水利设施整体不足,为农田灌溉和排水防涝埋下了隐患。
尽管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但随着近代工业化的不但深入,重工轻农、急功近利的思想越来越成为主导。特别是土地承包以后,更多的土地拥有者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对公共设施的农田水利建设不管不问,直接导致一些地区固有的渠、堰因年久失修而荒废、弃用。有的甚至为了个人的一点利益宁愿杀鸡取卵,而不惜对水利设施进行破坏。部分地方政府把目光盯在了更有助于提高GDP的工业企业上,仅从席卷全国的房地产圈地浪潮就可见一斑。对农业生产极其短视,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专项资金被占用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农田水利建设往往不能落到实处,丘陵地带、偏远山区的水利设施更是薄弱异常,以至于各种蓄水设施多是干旱期无水可蓄、汛期无力存积。
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的方略
有识之士一致认为,由钢筋水泥堆砌而成的GDP终究会随着金融泡沫的破灭而坍塌。作为有责任的政府,更应从关注虚拟的`经济数字转到切实的民生上来。只有站稳了农业发展的脚跟,才可能搞好其他事情。做任何事情,吃饱饭是最前提的条件。回顾曾经的历史可证,没有粮食作为保障,一切都是妄谈。由此可见,搞好水利建设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所需,更是政治稳定的必要。对于广大农民而言,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保护好水利设施,是利人惠己的功德之举。在自然灾害面前,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唯有全力搞好水利建设,共同抗击旱魃、水患的侵袭,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身利益。那种以偷盗损毁水利设施换取的蝇头小利,无异于自毁长城、饮鸩止渴,最终害人害己,甚至遗患子孙。
农田水利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全局着眼,审慎实施。切不可好大喜功,专心面子工程;更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尽作表面文章。要将农田水利建设当作百年大计的工程对待,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责任心,用好每一分钱,真材实料地将钢筋、水泥施工到位。让各类水库雨季可蓄水,旱季能灌溉;让河道畅通,沟渠无阻。在北方的有着特殊季候特点的区域,各类水利设施既要能抗击风雨、雷电的施虐,又要禁得住酷暑、严寒的考验,甚至需要具有一定级别的抗震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地区农业“风雨不动安如山”地获得丰收,推动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
农田水利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兴修只是一个环节,做好管理、维护才是造福广大农民的根本。为此,首先要建立健全巡检制度,逐层落实,定期考核,让人各司其职,让设施、设备各得其用。其次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加入到保护水利设施的队伍中来,自觉与破坏分子作斗争。再者,创立奖酬机制,调动水利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工作落实到实处。
【北方农田水利建构状况与强化途径研讨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