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尝试论文

时间:2021-08-31

  因材施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尝试论文,欢迎阅读。

  论文摘要:我国古代圣贤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至今已经有上千年了,但如何真正将其贯彻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去,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语文在众多的学科中是最能够多方面培养人的素质的学科,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学好语文的最佳选择就是“因材施教”。因此,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对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几点尝试来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因材施教;尝试

  孔子说:“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教育学生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和爱好。可见,以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为前提来对其进行教育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所一贯崇尚的。对教育者来说,“因材施教”的意义就在于根据人的不同资质而施行相应的教育。

  语文应该怎样“因材施教”呢?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依据“因材施教”的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叛逆之“材”——对症下药,设计其学习语文的方案

  前苏联的苏霍姆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允许不同个性的学生存在,充分尊重不同学生不同个性的发展是因材施教的第一要务。对于学生出现的个性特征差异,一个聪明的教师,绝不会因其不同而立即否认抹杀,而是注意随时抓住契机,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因。

  进入青春期后的孩子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他们好表现、喜欢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力量,但也处处怕失面子,怕在生人面前被揭短,怕在公开场合挨批。这种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应当不少见到。对于这种叛逆之“材”,倘若老师以硬碰硬,最终的后果往往可能是“两败俱伤”。对语文学科来说,基本上不存在有学生上课“听不懂”的情况,这也是语文课的独特优势。叛逆之“材”对语文的某些知识往往有所关注却不深入,这时,教师需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合理之处,抓住其可行性进行鼓励。

  曾经带过一个学生,他给笔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很傲慢的学生,学习成绩很不好,却总是喜欢“挑战”老师。对于语文课,他一般是不听的,语文作业自然也不常做。有一次我上课提问他背课文。按规定要背完一整篇文章,可是他一字不会。笔者很生气,课下把他叫到办公室了解情况。他很坚定地说,这篇文章的背诵重点在最后一段,掌握这一段就够了,为什么非要全篇背诵呢?本来笔者想给他看教学大纲,想给他具体解释这一篇文章要求背诵的原因。但又转念一想,对于这样一个学生,只背诵一段又有何妨?于是,笔者试着换了一种温和的语气告诉他说,你的观点是对的,最后一段是这篇文章的重中之重,你确实独具慧眼啊!我看到他两眼闪现出一丝喜悦。后来,我经常向他“请教”文章的学习重点,偶尔还会和他辩论,有时候他为了说服笔者还在课下主动翻阅资料、做笔记。慢慢地,笔者发现这个学生敌视教师的态度基本消失了,语文学习的劲头也明显提高,后来,他居然养成了给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的好习惯。

  当然,叛逆之“材”也不尽相同,要根据不同的类型设计的不同方案。每个人的个性都是在长期的社会、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学生也是这样。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予以适当的引导,循循善诱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对于上面提到的“傲慢”类型的学生,就是利用其好面子的特点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二、狂热之“材”——因势利导,寻找其与语文学习的契合点

  有些学生对功课以外的其它领域,有独特的喜好和近乎“狂热”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那些领域还有较高天赋。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要体现在业余时间上。有的学生甚至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自己关注的某一事物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有三百名学生,就会有三百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教育者的明智,就在于能从似乎“差不多”的学生中,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特有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志趣,大胆地让每一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一门学科。鉴于语文自身的这种优势,如果能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语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中不知不觉地去学习语文,那么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学生的这些兴趣爱好中或许就蕴涵着丰富的语文资源。

  笔者不止一次发现一个叫王帅的学生上课聚精会神地看《体育报》,有时看到兴奋处还笑出声来。后来,经过笔者“明察暗访”,笔者了解到王帅酷爱足球,最喜欢“曼联”“皇马”两支球队。他还在班里组建了两支足球队,也叫“曼联”、“皇马”,并自封为“皇马”队长,每周末两支球队都要大战一场。了解这些情况以后,笔者恶补了一下关于足球的知识和有关这两支足球队的资料,找了个机会和王帅大侃一通。笔者抓住机会说,听说咱班组建了足球队,每周还要比赛。老师太想观战了,可是没有时间。要不你把每次比赛的精彩之处写下来吧。他很乐意去写。后来,笔者把他写得精彩的片段拿到班里读给学生听,因为写的是班里的活动,班上的同学也很喜欢,笔者不失时机地引领着大家对他的文章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形式,王帅的写作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同时,笔者还是以“没时间”为由,让他把《体育报》中的一些新闻用简短的语言压缩概括,以此来训练其阅读能力。从后来的`成绩来看,这种方式在王帅身上的确是切实有效的。

  总之,对于狂热之“材”,如果语文老师能因势利导,寻找其与语文学习的契合点,那么,兴趣不仅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催化剂,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力量。

  三、整体培养,关注集体的学习习惯特点

  “因材施教”的“材”既是指个体的学生,也可以理解成“一批相近的学生”。我国从近代开始以来推行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一方面有利于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但另一方面,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最容易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固定而独特的整体特质。班级特质是一个无形的客观存在的场。它与班级成员之间产生动态的交互关系,影响着每一个人。一个结构稳定,关系和谐,富有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的班集体,会在潜移默化中激励每个学生在学业和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去追求真、善、美。反之,一个结构松散,关系混乱,缺乏凝聚力和拼搏精神的班集体,则会对每个成员的健康发展带来伤害,进而影响整体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班级的性质,扬长避短,细心、合理地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而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是语文老师身上担负的艰巨责任,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比如有的班级的学生活泼,有的班级学生沉闷。很多老师能觉察到一个集体的语文学习习惯,但很多老师却表示很无奈。这时,“以点带面”,整体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杜威先生说:“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只有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才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我们的职责是培养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94—295.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2—133.

【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尝试论文】相关文章:

1.药剂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体会论文

2.浅谈聋校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论文

3.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论文

4.互动交流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尝试论文

5.在语文教学中运用CAI的论文

6.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7.尝试的议论文

8.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的一体化尝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