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思维是感悟的关键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初学者陆世仪也说:“悟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三)可见,为要“悟”而不“罔”,就要“思”,这个“思”就是“思维”,“是大脑在对客观事物反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理性的认识加工活动”。(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有了“认识加工”这一过程,学生对思维对象就有了一个更深刻、更高层次的认识。可见,“思维”在学生学习语文教材中起了关键作用。学生只有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思维的物质外壳”对教材所反映的“内核”进行“认识加工”,才得以有所“感悟”。
由“思维”而达到“感悟”,要经历两个过程:首先是直觉思维,也就是学生通过自己对教材的阅读,很快就对教材内容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有了一个直接的觉察。爱因斯坦曾说过:“我相信直觉。”在直觉思维中,除了“多想”之外,学生主要凭借的就是知识经验的积累。学生读了《驿路梨花》之后,便能理解主旨,并能被山寨人的纯朴、友善的人情所感染,那是因为“作品”接近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因此,要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层面上的“感悟”能力,教师就要注重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思维的积极性,只有学生愿意参与了,愿意想了,认识对象才能成为学生的思维对象而有所“感悟”。其次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亦称为创新思维'。因为创造思维具有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因此,学生的“感悟”也就更深刻、更高级,因而更有价值。在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学生虽然仍要凭借语言文字,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多寡,语感水平的高低和文学积淀的厚薄,就出现了不同的“感悟”。这正应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同时,由于创造思维的思维方式(如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等)和思维方法(如联想、想象等)也比较复杂,最终也会出现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的“感悟”效果。
运用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至少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教师或设计好有价值的问题,或鼓励学生质疑,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如设计《驿路梨花》一文的问题,要抓一个“美”字:景美、语言行动美,进而扩展到风土人情美,人性美。第二,要让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如对《散步》一文的主题的理解,就不应仅限于三代人之间的爱,而且要扩展到人的生死,爱的延续,要想到“整个”的人类等等。第三,要指导学生运用联想、想像等思维方法,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如学了《驿路梨花》,再指导学生读沈从文的《边城》,然后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样就会想到作者所反映的中华民族“人性”美的内核。第四,要加强学生体验、观察生活的指导,以充实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培养语感,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教学论文思维是感悟的关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