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课程化内涵与课程特质论文

时间:2021-08-31

校园文化课程化内涵与课程特质论文

  摘要:校园文化课程化,是要突破将校园文化仅仅作为隐性课程的认识和实践局限,拓展其发展路径和育人价值。校园文化课程化是把校园文化转化为课程,赋予其课程的全面活性,按课程方式发挥更优的育人效能。校园文化的课程特质包括目的性、多元性、系统性、开放性、创造性、渗透性、选择性、独特性、渐进性等。

  关键词:校园文化;课程化内涵;课程特质;育人效能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可以潜移默化促进学生道德生长。正是因为校园文化的隐性课程认识局限,导致了校园文化发展创新的活力不足,育人功效发挥不够。探索校园文化课程化,就是要突破这种认识和实践局限,拓展其发展路径和育人价值。目前国内对校园文化课程化的研究,对其内涵和课程特质尚缺系统梳理和理性论述。根本原因是对这一命题的价值认识不足和求解难度较大。探索校园文化课程化,必须把准其内涵和课程特质,否则实践操作就会不着边际,甚至陷入盲目、散乱的状态。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展开初步探讨。

  一、校园文化课程化的内涵

  探讨校园文化课程化的内涵,必须首先明晰文化、校园文化与课程、课程化的内涵,理清文化与校园文化、课程与课程化的关系。

  (一)文化与校园文化

  目前人们比较公认的文化概念,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结构层次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行为规范。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即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是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基于一定社会背景和学校环境,全体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积淀创造并为其认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以及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要素及其融合,其最高价值诉求是促进学校人的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课程与课程化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主要有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等。文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包括阳光体育、大型活动、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隐性课程是除上述课程外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以及家、校、社会共育等教育资源及其活动。“课程化”就是使之转化为课程,按照课程的方式推动,全面发展并发挥效能。

  (三)校园文化课程化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课程化是把校园文化转化为课程,赋予其课程的全面活性,按照课程方式发挥更优的育人效能。校园文化课程化是一种活动,是基于顶层设计的师生广泛参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学习活动。校园文化课程化是一种方式,是实现校园文化育人价值的基本路径和行为方式。它有助于充分发挥学校现行运行机制的育人效能,盘活学校资源,成为点燃学校人生命灵性的一把火。校园文化课程化是一种过程。校园文化发展是校园人不断沉淀、积累、形成共同认识和行为的过程,也是推动校园文化深度育人的过程。校园文化课程化是校园文化由内部生发、本质升华、以文化人的过程,是校园文化的课程设计、构建、实施、评价、反馈的过程,必然经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校园文化课程化目的是优化育人,关键是课程设计、构建、实施、评价、反馈。校园文化课程化是一种形态,是学校一切活动形态、观念形态和行为形态的总和,影响制约学校人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校园文化课程化的结果是以课程形态呈现,可概括为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等。校园文化课程化是一种策略。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正面临瓶颈期,阻碍了校园人的更优发展。打破瓶颈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的迫切需求,校园文化课程化正是一剂“解套”的“良药”。只有走向校园文化课程化,才能解决校园文化游离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之外的弊端,进而成为促进师生优化成长的生活方式,从而释放更大更强的育人能量,实质性促进学校人的发展。

  二、校园文化的课程特质

  校园文化课程化形成的校园文化课程,应具备以下基本特质。目的性。校园文化课程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校园文化课程化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效能,促进学校人的发展。校园文化课程化后即具备课程特性,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多元性。文化的多样性、人的主动性与学校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一是校园文化课程化后,仍具文化的多元结构层次。二是师生、家长、校长、专家、行政管理者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课程化产生影响。三是由于学校发展历史、地理环境、办学特色等差异,校园文化课程化必然呈现多元融合、兼收并蓄、各美其美的态势。系统性。推进校园文化课程化,必须围绕校园文化发展目标,按照课程结构体系系统规划,有计划地实施。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往往是学校数代人自觉不自觉缔造的,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开放性。校园文化课程化吸纳了校园人和校外人的广泛参与,体现了主体参与的开放性。校园文化课程化,必然引入课程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体现实施途径的开放性。创造性。校园文化课程化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理论建构到实际操作,离不开师生广泛的互动参与、思维碰撞、行动推进、成果交流,整个过程创新创造层出不穷。校园文化转化为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渗透性。校园文化课程化如和煦春风,将校园文化弥散校园,渗透于师生、员工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校园人学习、工作、生活的态度情感之中。选择性。学校是传播文化的教育场,传播过程伴随着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改造和创造,学校需要独具慧眼,学会选择、创造和传播优秀文化。选择标准是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和教育的普世价值,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独特性。校园文化课程化具有校本特色。校园文化的课程形态是学校自主开发的,它反映学校的办学宗旨,针对学校的实际需要和现实问题,继承传统并观照学校发展走向,是学校独立设计和实施的课程。只有基于本校实际开发的校园文化课程,才适合学生发展需要,才能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特色和品牌形象。渐进性。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不能割断学校文化根脉,只能在扬弃中发展创新。校园文化课程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诊断反思、批判继承、匠心设计、渐进构建、评价反馈的持续过程。校园文化课程的建构需有序推进,既是一个由显性形态向隐性内涵,由物质层面向制度、行为、精神层面递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精神向物质、制度、行为转化的过程。在校园文化课程化渐进发展和发挥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必然伴随学校独特教育资源的形成和师生优化成长土壤的丰盈沉厚。

【校园文化课程化内涵与课程特质论文】相关文章:

1.课程改革论文

2.英语课程论文

3.管理课程结业论文

4.课程设计论文

5.毕业论文课程总结

6.心理学课程论文

7.课程论文基本格式

8.课程故事论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