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成研究论文
一、精心预设,引导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要完成一定的任务,需要落实多维教学目标,只有充分预设,才能临场不乱,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课前要充分备课,但这个预设不是单向的、封闭的,而是为了生成,是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基础,任何没有预设的课堂都是杂乱无章的。同时教学又是动态的,是师生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预设课堂不是要限制课堂的生成,而是为了促进、引导生成,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因此教师备课时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可生成的资源,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这是课堂生成的基础。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关系,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需要不断地调整预设,生成大都是预设的生成,是预设的更高境界。教师课前预设做得好,设计的方案越多,面对真实的教学情境越能自如地应对,生成会更精彩。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预设两种方案:一是对已经知道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学生,考虑到高中生有探究问题的能力,设计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公式的来源;二是对不知道计算公式的学生,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备课时只有尽可能考虑各种可能,才能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才能为生成打下基础。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备课不仅要了解课程标准,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掌握学生学情。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教师要深入研读,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再结合自己的风格设计教学方案。同时课堂又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能力,预测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出现的错误、探究中可能会出现的偶然性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备课时应该考虑的。只有深入了解学生,预测课堂动向,制定多种应对方案,才能使课堂生成打下基础。
二、敏于发现,激发生成
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教师要敏于发现,及时捕捉一些隐性信息和动态信息,这些信息对教学来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不断地发现、捕捉从学生那里涌出来的信息,迅速判断哪些能促进教学,哪些是偏离教学目标的,从而激发生成,让生成为教学服务。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独特的想法、甚至错误的解答,都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引导,切忌排斥打压。教师要敏于发现教学中生成的有价值的信息,并使之纳入到教学活动,将一些“偶然”变为新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最大限度地达成目标,从而肯定学生的独特想法,宽容学生的错误观点,激活学生思维。如教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教师原本想让学生运用“倒序相加”的方法推导公式,不料课堂中有学生先说了自己的想法:能不能把等式Sn=a1+a2+a3+…+an-1+an右边的首尾两两配对后求和?对学生提出的.看法,教师发现了生成资源,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给学生自己尝试、探究的机会。学生讨论、探究后,有学生指出:这样计算会有问题,不能确定首尾刚好能搭配完,中间会不会剩一项?教师顺着说:能否想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指出:可以把公式中的n分成奇偶数来算。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算算,学生很快都能算出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分奇偶思想给予充分肯定,那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有没有统一的方法呢?学生把分奇偶得出的公式整合到一起,很快就得出了Sn=n(a1+an)2。然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倒序相加法”,是非常重要的数列求和方法。
三、适时调整,呵护生成
课堂生成是动态的,预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再好的预设与课堂教学也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机制,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将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随时把握教学中的闪光点,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一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常会忽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同的声音,坚持按照自己的计划走,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而一些教师面对课堂上不同的声音,适时调整教学方案,有的甚至放弃原来的教学预设,生成新的生成资源,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如教学“二面角”时,教师解释“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后,让学生用二面角的模具画出它的平面角,学生纷纷动手画起来。学生画完后教师让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很是高兴,纷纷展示起来。其中有一名学生的画作与教师的预测不一致,他画出的平面角的顶点在棱上,角的两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但角的两边与棱不垂直,对这名学生的画法教师不给出对错评论,而是适时调整预设,巧妙运用这一生成资源进行指导,问学生:为什么角的两边一定要与棱垂直呢?学生陷入思考,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用量角器、活动角来变化角与二面角的棱的位置关系,找出这些角的变化规律,在反复的观察、操作中,学生发现了规律,终于认识到我们用一个垂直于二面角的棱的平面去截两个半平面,与半平面的交线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平面角大小确定的,当随意用一个平面截两个半平面时,难以确定交线组成的平面角的大小,学生也就弄明白了为什么角的两边一定要垂直于棱。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在教师的呵护下,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火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反思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看法,在探究中不断地生成,从而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四、鼓励质疑,创造生成
质疑是主动探究的内动力,是学生思考的体现。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指导学生解释自己的看法,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造生成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函数的最大(小)值与导数”时,书上给出了求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方法并附带解题步骤:比较函数y=f(x)的所有极值和端点的函数值,就能求出来。教师给出了求函数y=f(x)在[a,b]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一般步骤:先求函数y=f(x)在[a,b]内的极值;再比较函数的各极值与端点处的函数值f(a),f(b),得出的最大的就是最大值,最小的就是最小值。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疑问:如果根据书上的讲述,函数y=f(x)在[a,b]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要在极值点或者区间的端点处获得,但是有的函数不是这样的,比如函数f(x)=1(-1≤x<0),x-3(0≤x≤1),它的最小值是f(0)=-3。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给予肯定:这名学生考虑得很全面,我们来看看“0”是最值点,但它不是函数的极值点也不是区间端点,是不是与我们书上说的相矛盾?这里的“0”到底是什么呢?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思考后说“0”是不连续的点。教师指出:这就是说我们求最值的方法有其适用的范围。学生恍然大悟,f(x)是[a,b]上的连续函数。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深究:如果是不连续的函数,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呢?学生陷入了沉思。教师从学生的质疑入手,通过引导学生验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反思的过程中构建新知识,从而不断地创造生成,激活课堂。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成研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