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反语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 其研究在近四十年里引起了各个相关领的广泛兴趣和关注。本文重点探讨Grice 等几位学者具有代表性的反语理论, 且在语用学的框架下运用反语的理论研究成果浅析反语的语用功能。
关 键词: 反语反语理论语用功能
一、引言
反语irony, 源自希腊语eironeia, 解释为“a method of humorousor subtly sarcastic expression in which the intended meaningof the words used is the direct opposite of their sense”。中文可理解为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 或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一般而言,反语有表里两层意义,表面上一层是词语本身固有的, 而骨子里的一层是由它的特定上下文所赋予的, 而作者或说话人真正的表达意图就在骨子里这层意义上。反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表达形式。Dews等人对当代美国流行电视剧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 人们的话语交际中每半个小时就有四次反语的表达。因此,反语在日常言语中地位重要。反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现已成为横跨哲学、心理学、文学、语用学的多维性研究课题之一。语言学范围内对反语的研究迄今已产生了近十种理论, 如Grice的经典论、Giora 的等级突显论、Sperber 等人的回应论等。
二、反语语用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Grice,Searle的反语经典理论
语用学中反语的经典理论是指Grice,Searle等人所持的观点。Grice对反语的研究基于他在1975年提出的著名的会话合作原则:在会话中,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说话人和听话人需要遵循会话合作原则及其之下的会话准则。这些会话准则分别是:1.数量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际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2.质量准则:不要说自知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联准则:说话贴切。4.方式准则: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避免赘述);有条理。Grice把反语看做是一种会话含意———一种言语中并不包含的言外之意,该言外之意隐含了与字面意义相悖的意义,这种含意可通过违反“质量准则”获得。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要真实,而反语从句面上看,是不真实的。按会话合作原则,这样违反会话原则的对话是不能进行下去的。然而,反语却可以在生活中的对话中进行下去。这显然别有原因。分析下来我们就会明白,反语虽然在句子意义上是不真实的,但它的话语意义却是可让听话人真地体会出来的。这时,说话人的意图也是真实的,这种真实便符合会话原则的质量准则,不会给对话造成任何障碍。美国语言学家Searle把诚意条件看作是实施任何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必须条件。Grice合作原则中与这一条件相应的是“质量准则”之一,“不要说自知是不真实的.话”。Haverkate在“A Speech Act Analysis of Irony”中强调指出:“对诚意条件的反语性操作是实施任何反语性的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而言,“反语”和“撒谎”是两种不同的言语行为。谎言是用来欺骗听话人的,其无诚意是不透明的。例如:你在对朋友做得并不怎么可口的奶酪赞美时,绝对不能让她察觉出你的“口是心非”,而反语中的无诚意则是借助语调、语境、语义层面上的对立等手段来明确表示的,我们的交际能力能对此进行识别。Searle认为,在反语中说话者的话语意义和句子意义相反,会话准则和言语行为的普遍原则足以提供反语的基本原则,即违反任何一种原则都能产生反语的表达效果。纵观Grice和Searle对反语的理解和其修辞效果产生条件的阐述
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认为反语表达的是与字面意义相反的会话含意,会话含意才是言者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所以, 打破语言表达约定俗成的规则或违背交际会话中的合作原则,产生难以预料的表达效果或提供交际内容的“假质”,就 会产生反语的修辞效果。
(二)Giora的等级突显假设理论
从Grice对反语的解释可知, 反语会话含义的推导是一个由字面意义到说话者的会话含义的先后过程, 即反语的理解要经历两个阶段。受Grice反语理论的启发,Giora的等级突显假设理论对其进行了修订和发展。Giora的反语理论涉及两个基本的概念: 间接否定和等级突显。Giora认为反语的理解不仅只有隐含意义,还包括对句面意义的保留,两者之间是一种间接关系,听话人能从这一褒一贬的两层意义间计算出差别。Giora等级的突显假设并不是只针对反语研究提出来的。这个假设认为,修辞语言和非修辞语言的运用受突显总原则的支配: 一个词或短语的突显意义是它的词汇化了的意义, 即从心理词汇检索出的意义而不是从语境生成的意义。反语的理解时间比非反语话语理解时间长,因为对它的理解首先要涉及突显的、句面的意义,然后才是推理出非突显的反语意义。
(三)Sperber & Wilson的回应提示理论
为了修正Grice等人的经典理论,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 Wilson,以下简称S/W)提出了“提示理论”,或称“回应提示理论”。“回应”是对某人的思想、话语、期望或文化标准的理解或阐释。回应话语转达言者的态度。S/W指出:“反语总是隐含地表达一种态度(拒绝或责备),反语的关联 总是或至少部分地取决于言者对回应的观点的态度。”其成就是解决了反语生成的心理动机是什么的问题,即当言者能够直截了当地说明自己的交际意图时,为何要顺话反说地间接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的问题。对反语含义的理解与生成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识别出话语是回应的;确定回应观点的来源;识别出言者对回应观点的态度。反语意义语境的帮助下被直接激活与提取。然而Sperber & Wilson等人的提示或回应法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反语解释理论。其主要问题是未能充分说明反语的本质、生成与理解过程及反语的区分机制。首先,提示理论解释力很有限,只能解释部分反语现象。其次,提示理论没有提出反语与非反语的区分机制。
三、反语的语用功能
(一)礼貌功能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交际者总是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的。为了得到尊重, 说话人往往需要适应语境采用一些恰当的交际策略以示礼貌,以求得最佳效果。利(G.N.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格赖斯(H.P.Grice)的合作原则中未解决的问题。反语语用意义的隐晦表达形式既实现了说话人要表达的不满情绪,也维护了听话者的面子。例如你的朋友请你吃她自己做的奶酪,尽管你认为并不好吃,但是为了顾面子,你也会说:“It’s delicious! ”这样的类似小谎的反语却是礼貌的表现。
(二)讽刺功能
讽刺功能是反语使用最多的一种功能,指对不合时宜的、丑恶的或敌对的人和事件进行批判,指出其前后矛盾、表里不一、颠倒是非的荒谬之处,它通过辞面意义和辞里意义的强烈对比来实现,使读者看清讥讽对象的本质和丑恶脸。例如: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表面上鲁迅先生是在赞美清
国留学生的外表是如何的俊美,其实他的语用意义是讽刺这群清国留学生的无知和懒惰。
(三)幽默功能
追求幽默的反语就是要反其义而行之, 且必须建立在听话人完全理解的基础之上。例如:公车上,女士说:“对不起,踩到您的脚了! ”不料,被踩的男士却说:“说对不起的应该是我,我的脚不够苗条。”由此可见,幽默型的反语不仅温暖人心,而且还能调剂人际关系。男士的这句话让女士化解尴尬且一定 给女士留下良好的印象。
(四)凸显功能
由于反语的辞面意义和辞里意义截然相反, 听话人在理解时有一个推理过程。听话者从辞面意义推理到与之相反的辞里意义,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由此说话人将获得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人们通过特定的语境和语用策略理解会 话含义时,往往会产生比正面表达更加强烈的效果。这种效果的凸显正是反语的主要功能之一。
四、结语
本文的论述表明, 反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用修辞现象。反语的识别、使用与理解是极其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正因如此, 才有很多的理论家们不遗余地探讨有关反语的本质性问题。理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表明,反语的描写与解释非一种理论能达到完美的地步。在反语的认知过程中,反语的识别和理解取决于言语形式、共同的语境及信息之间的关联程度。这些因素将最终引导听话者对反语作出正确的理解。反语不仅在口语中频繁使用, 在书面语中也是一种不可或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反语的语用功能的进一步探讨,我们发现正确运用和理解反语可以促进人际交往的发展, 并为我们理解博大精深的语言另辟了一条小径。
【反语的理论及语用功能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8.含有反语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