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分析的论文(2)

时间:2021-08-31

  虽然运用 “可共存性”理论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前面举的例子中传递规则、前件强化规则和逆换规则失效,但这个理论存在两个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在前件中预设的某些规律和真命题组成的集合如何界定; 第二个难题是前后件之间的联系不是逻辑必然关系,而是自然定律、物理定律或者因果定律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难题涉及对这类定律的界定。

  ( 四)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

  虽然将反事实条件句简单地处理为严格蕴含并不成功,但可能世界语义学对于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的研究者而言是有很大吸引力的,研究者认为人们与现实世界或者前件为真的相似的可能世界之间存在某种顺序函数或者选择函数,在一个已知的前件为真的世界,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取决于那些前件为真的世界中后件的真假。Stalnaker 和 Lewis 两个理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对可能世界相似性的不同理解,通常,人们在不考虑这一差别时把 Stalnaker和 Lewis 的`反事实条件句的解释理论放在一起称为Stalnaker—Lewis 的可能世界语义学解释。人们发现利用可能世界语义学可以成功地分析或者解读反事实条件句,而且可以解释为什么前面举的例子中传递规则、前件强化规则和逆换规则失效,如例( 3) 使得“超级大国领导人不怕核大战”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跟使得 “没有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 “世界会毁灭”可以在前者中成立,而在后者中不成立,从而使得两个前提都真,而结论为假; 类似的例 ( 4) 使得“擦这根火柴”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跟使得 “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是前提真,而结论假; 同理,例 ( 5) 使得“伯蒂看见过那只牛油瓶”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跟使得 “伯蒂偷了那只牛油瓶”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说前提真而结论假。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批评,首先涉及可能世界本体论的问题; 其次,涉及刘易斯语义学中的相似性概念问题; 最后是逻辑的理由,因为这一理论使事实上无效的推论模式合法化了,对某些逻辑上可信的推论模式反而核证不了。如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不能正确地解释前件为析取式的反事实条件句,于是,人们对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进行了修正和扩展。

  近年来语义学的动态转向使我们看到了传统逻辑语义对意义理解的静态性所带来的困难,主要是传统逻辑语义孤立地研究一个句子的意义,而不考虑语境的变化,上下文的关系,因而无法处理一个动态的句子序列。

  二、用现代的动态语义学理论刻画反事实条件句

  上面介绍的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前件增强模式、传递模式以及逆否模式均不成立,考虑下面两个例子:

  ( 8) 如果擦这根火柴,它会燃。所以,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它不会燃。

  ( 9) 如果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它不会燃。所以,擦这根火柴,它会燃。

  毫无疑问,直观上我们会认为 ( 8) 是真的,( 9) 是假的。Heim 最先发现这一现象,虽然 ( 8)和 ( 9) 只是排列秩序上变换了,但真值也随之发生改变。为什么我们会认为 ( 9) 在直观上是假的,因为第一个反事实条件句我们考虑了没有氧的情况,所以当思考第二个反事实条件句的前提擦这根火柴时,我们自然会把先前考虑过的情景没有氧的情况增加到我们的信念系统里,自然而然的认为它不会燃,所以我们认为 ( 9) 是假的,但是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却不能对此进行解释,究其原因,是因为先前的语义学是静态语义学,无法处理语境的变化,动态语义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应运而生。接下来我们简单介绍Warnbrod 理论、Heim 理论、von Fintel 理论以及Gillies 理论。

  ( 一) Warnbrod 理论

  Warnbrod 的基本思想是将反事实条件句解释为与语境密切相关的严格条件句。Warnbrod 认为,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并不是象静态语义学所认为的那样由前件决定,而是由它所处的那些语境中所有反事实条件句的前件共同决定。因此我们要密切结合上下文,不能孤立地研究一个反事实条件句。Warnbrod 在沿用反事实条件句的严格蕴含解释的同时还引用了一个语境变量———可通达关系 R。在Warnbrod 的理论中,传递规则、前件强化规则和逆换规则均成立,对于之前给出的三个反例都是可以消解的。例如,对于前件强化规则的反例,Warnbrod 认为我们之所以觉得反例是合理的,是因为在对反例中的两个反事实条件句解释时所用到的可通达关系 R 其实是不同的。考虑 ( 10) 和( 11)

  ( 10) 如果擦这根火柴,它会燃。

  ( 11) 如果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它会燃。

  根据 Warmbrod 的理论,只有当下述情况成立时,即存在一个标准且正规的可通达关系 R 使得由现实世界通达的可能世界集中既包含使得 “擦这根火柴”成立的可能世界,又包含使得 “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成立的可能世界,且在这些可能世界中与 ( 10) 相对应的实质蕴含句是成立的,但在其中的某个可能世界中与 ( 11) 相对应的实质蕴含句不成立时,( 10) 和 ( 11) 才能被看作是前件增强模式的反例。但 Warmbrod 认为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既然由现实世界通达的可能世界集中包含了使得 “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成立的可能世界,而在这样的可能世界中 “它会燃”是不成立的,( 11) 即为假。因此,在 Warm-brod 的理论框架中,这不能作为前件增强模式的反例。根据 Warmbrod 的理论,反事实条件句是单调的,它的一个优势就是能正确地解释前件为析取式的反事实条件句。由 p∨r□→q 到 p□→q 和 r□→q 之所以被认为是合理的是因为一开始可通达关系中就包含了 p - 世界和 r - 世界,也就是说,人们在判断这一推理的有效性时已经考虑到了 p 和 r 分别成立时的情况。由于可通达关系 R 在推理的过程中是不变的,如果前提成立,结论必成立。

  然而,Warmbrod 的理论不能解释( 8) 和( 9) 的非对称性。因为 Warmbrod 是将一段话中涉及的所有反事实条件句看成是同时出现的,但实际上,( 8)和( 9) 反事实条件句的出现有先后次序的动态序列,( 8) 和( 9) 的语境是变化着的。但 Warmbrod 只是给出了反事实条件句序列中语境不发生改变的条件,而没有涉及语境发生变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