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离不开语言。语言学习中的种种问题往往与思维活动分不开。“词不达意”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有了清楚的思想内容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达,而是思想本身就不清楚或概念模糊造成的。所以,锤炼语言其实就是训练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训练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
每讲授一篇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去搜集语言材料。可以是名言警句,可以是广告语,可以是歌词,总之,凡与所授课文有一定联系的都行。而且数量不限,少则一两句,多则七八句。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预习课文,二是积累了语言材料,三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联想等思维能力。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如何从浩渺的生活中选出与课文相关的精炼句子,就需要他们的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想象、联想等能力。而分析和综合正是思维的基本活动。这些积累的语言材料还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拿了《召公谏厉王弭谤》来对比阅读,提问:周厉王被流放于彘,齐威王战胜于朝廷,说明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者,水也;君者,舟也。水则载舟,亦可覆舟。”在讲《石钟山记》中“因笑谓迈曰”的“笑”的含义时,学生便能引用于生活“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来回答。显然这些回答不仅一语中的,而且用语简洁。
二、激励创新
语言综合运用题被称为高考命题的试验田,体现了对学生想象、创新思维等能力的考查。注重体现语文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写“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这句话,如果仅从形式上考虑要求写一句“比喻+疑问”的句子就会沦为文字游戏,也违背了命题者的初衷。
这句话的“神”之重点不是“遗忘”而是“心”,仿句时,必须从“心”入手。“神”会之后,再细酌句之形,运用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去推断提炼归纳。我们可以由“心”推到“眼”,由“眼”想到屏障,由“屏障”想到金钱,再想到高远的瞩望。找开了思维的闸门之后,一句句美丽的语言喷涌而出:
金钱是眼的屏障,挡住了多少高远的瞩望。
记忆是脑的武器,攻克了多少遗忘的堡垒。
家乡是脚的羁绊,束缚了多少男儿的壮志。
机械是手的儿子,延续了多少创造的梦想。
这样的仿写训练绝不能只从语法分析入手,而应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既是语言训练,更是思维训练。课堂上的语言训练毕竟有限,为了培养学生语言的创新能力,还可在教室里开辟“凡人凡语”专栏,要求学生把自己平时一些心得体会、思想火花用简练的语言记下来,贴在专栏内,每周一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同学一起评析、欣赏。由于内容和形式不受限制,学生们创新的热情也比较高。比如,“请珍惜你所拥有的,也许你所拥有的正是别人所期待的”,“幸福是一种感受,年轻是一种心态”,“世上没有绝境,只有对境遇失望的人”等等。这样的语言对撰写者来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对其他同学来说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从而形成了“创新——积累——创新”的良好循环。一个学期下来,“凡人”们积累到不少“不凡”的语言,写作文就顺畅多了。
三、综合运用
作文是文学语言和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写好一篇作文取决于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处处做有心人,细致观察,勤于动笔,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启发学生进行比较,展开想象、联想,鼓励创新。观察细致深入了,积累多起来,作文的素材就有了储备;与此同时,看问题也深了,思维活跃、敏锐,到作文时得心应手,就有话可说了。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相关文章: